他們仔細辨認,經過許秋指了半天,才從圖像中勉強辨認出了異常區域。
不過……說是異常其實也勉強。
因為如果是他們來操刀的話,大概率會錯過。
就算是超聲科的主任,估計也絕對發現不了這么一小坨異常。
這壓根就不是超聲能辦到的診斷精度!
此時,佟雪齡等人有點懷疑人生。
許秋徒手做超顯微縫合也就算了。
怎么拿個超聲探頭,掃描精度堪比核磁啊?
這感覺……
就像是知道答案,直接就奔著最終結果去的!
太離譜,也太夸張了!
正經醫生,是發現寒戰、高熱,然后做血常規,查炎性指標pct、crp、n%等等。
隨后送檢雙套4瓶血培養后,經驗性地使用頭孢西丁等藥物,進行診斷性治療。
有用的話,就繼續沿用抗生素方案。
沒用或者是效果不明顯,再根據經驗加左氧氟沙星等其他抗菌藥物。
最后,根據血培養的結果,緩慢調整用藥,逐步推斷出致病菌,才能最終確認方案。
結果……
許秋直接就奔著腹腔的一個小膿液區去了。
而且最要命的,他還真的就發現了!
這一步操作,等于是直接節省了臨床診斷至少三五天的功夫。
……
而此刻,場中的觀眾們也有點懵。
許秋和傅元魁兩邊,簡直是兩個極端。
明明傅元魁才是更依賴儀器的一方。
然而,實際上開場后,許秋各種藥物、設備要個不停。
這幾分鐘的功夫而已,許秋就換了好幾種檢查儀器了。
現在甚至還在進行腹腔抽液。
而傅元魁那邊,幾乎就沒有要求提供多余的設備。
這讓眾人有些蒙圈。
也不知道是許秋的診斷速度太快、進展太迅速,所以要的設備多。
還是說傅元魁太有把握,根本不需要儀器輔助?
不過,這還是引起了不少人的討論。
“這要是比醫生的診斷經驗,許秋可能已經輸了。”
“是啊,借助這么多設備,怎么看都沒有傅元魁經驗豐富!”
“這就是院士的底蘊了。傅元魁跟著常院士學了這么多年,很多疾病癥狀都可以直接做出判斷,而經驗不足的話,就只能借助儀器了……”
然而此時,戴楠、杜崇嵐等人的想法卻完全相反。
此刻,他們表情都有些錯愕。
外人看熱鬧。
但他們這些臨床醫生,卻看出了不同的東西。
許秋這哪里是排除錯誤答案。
他就是奔著最終診斷去的!
在外行看來,此刻許秋不斷地更換各種儀器,而傅元魁則沉穩地進行著自己的診斷,似乎是后者的表現更扎實。
然而,事實上完全相反!
傅元魁此時還沒有找到診斷的方向。
他現在還在嘗試找到病人身上的破局點,由于還沒有目標,所以壓根不知道該選擇何種檢查方式。
而許秋……
他從一開始給鎮痛藥,就已經讓很多專家感覺被打臉了。
場中的不少權威教授,包括常微罹自己,都是“鎮痛藥會影響診斷效果”這一理論的支持者。
然而許秋一上來就直接給鎮痛。
而最要命的是……現在許秋似乎已經有初步診斷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