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宋成堂后,他徑直往手術室去,道:“也辛苦各位同僚等了這么久,事不宜遲,接下來先把這臺欠了六七個小時的手術還了。”
聞言,所有人的注意力立馬被拉了回來。
甭管什么宋不宋教授的。
如今這群神外專家,最關心的還是許秋口中那“絕不會讓任何人失望”的手術!
要知道,這個“任何人”,可是連戴楠都包括了!
如果只是小改良,戴楠估計不會認可……而能讓戴楠都驚喜的新版本術式,又怎么可能簡單?
……
下午三點半。
臨醫、神外手術室。
許秋帶著人來到臺前,所有一切都準備就緒。
所有人都在期待著這一次的手術。
然而此時,臺上的申昆侖卻是一臉的呆滯。
他現在有點懵。
中午時分,許秋給他打了個電話,說要調整病人的篩選條件。
而新的條件,竟然和之前得出的“左右互換術”應用范圍相悖!
而現在這個病人,正是新一輪篩選條件下,最合適的選擇之一。
除此之外,下一臺手術的病人,同樣出乎意料。
只是……這樣的病人真的能靠互換術救回來嗎?
這和之前的研究完全不匹配!
不過,既然是許秋開的口,那申昆侖即便再難以置信,也必須硬著頭皮照辦。
自家的大腿,不管怎樣,先抱上再說!
而在申昆侖思緒亂飛時,手術也即將開始了。
這一次的病人,是一位十七歲女孩,叫鄒婭玉。
長相甜美,但剛出生時因為缺氧導致腦癱,最終出現了左手活動功能受限的問題。
而除了左手運動功能和部分姿勢控制不佳之外,病人的其他方面都沒有什么毛病,智力正常,甚至于還是學校的年級前三十,保底985的學霸。
不過,由于疾病,鄒婭玉極度自卑。
她一直在想辦法醫治自己,所以經常關注該領域的各種前沿信息。
然而從十一二歲等到十七歲,卻都只看到一個個教授、專家畫出的大餅,最后卻沒有任何一個真正出現在臨床上。
全部是止步于實驗室。
甚至于止步于一兩篇論文。
直到幾天前,她看到了彭月嬌、看到了許秋。
那一刻,她只覺得人生十七年來從未升起過的太陽照在了身上。
在家人的陪同下,她立馬辦理了學校的請假手續,飛到了協和。
可惜,那時候許秋剛好離開天都,回臨醫去了。
而鄒婭玉則陷入了糾結。
究竟是留在協和,在這個全國第一院接受鼎鼎大名的戴教授的治療。
還是前往一座毫不起眼的海濱城市,去一個設備儀器甚至不如自家小區附近的三甲醫院豐富的臨醫?
最終,鄒婭玉毅然決然選擇趕赴臨醫。
不過來到臨醫,如愿以償地看到貼出來的“志愿者病人招募條件”時,她感覺天都塌了。
因為上面要求……偏癱的發生時間需要小于六個月。
顯然,鄒婭玉不可能符合。
她自出生就已經變成這樣,何止是六個月,這是十七年的痛苦與折磨。
那一刻,鄒婭玉感覺天都塌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