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便是人脈的重要性了。
如果幫許秋推行這項技術的人換成賴光圳,他可能只找得到一個霉國的小教授。
但讓戴楠出手,對接的直接就是霉國外籍院士!
“這篇《技術要點》,我挑不出刺。”
最后,戴楠給出了自己的最終評價。
賴光圳等人也默默地合上了手中的文件,不約而同點頭。
許秋的細致程度令人咋舌。
這篇《技術要點》一出,恐怕將變成神經外科領域必學教科書一般的存在。
就像是每個醫學生都必須學《內科學》《外科學》一般。
神經外科醫生,踏足臨床之后,恐怕也非得學《頸七互換術技術要點》不可。
原因很簡單。
其余的各種手術,要么拜山頭,要么得踏破門楣,要么得當主任的狗,否則基本上不可能學到真東西。
但《技術要點》卻是創始人兼集大成者許秋的傾囊相授。
很多沒有背景的醫生,本來就沒有幾條路能走。
條條大路都是死路。
勤勤懇懇干幾十年,可能都只是讓主任多買了一套別墅。
然而如今,一項重要技術就這么擺在他們面前,任誰都會拼了命地學習……這正是改變命運之路,是真正的青云之梯。
勤能補拙的登天梯。
“既然都找不出毛病,《技術要點》本身已經足夠完備了。許秋你打算什么時候公布?”戴楠問到了這個最重要的問題。
一般情況下,新術式都有保護期。
術者可能會藏個一年兩年。
五年的也有。
畢竟生怕后來者趕上。
不過,許秋顯然是沒有這個想法的。
因而戴楠估摸著,可能一兩個月就會推出。
不過許秋的答案還是讓戴楠震驚了一把:“沒問題的話,會議結束就直接公布吧。”
許秋這番話一出,會議室眾人再次瞪大了眼睛。
啥?
真就一點都不保留?
要知道,臨醫可不是什么頂尖醫院。
不先讓臨醫多練習一兩個月的話,到時候其他醫院已經初步掌握了頸七互換術,臨醫可能還在半道上……
許秋卻沒有這樣的擔心。
技術既出,那就盡早用于臨床,早些時日挽救如鄒婭玉、彭月嬌這樣的患者。
至于臨醫……
有自己在,這種擔心完全是多余的。
《技術要點》雖然詳實,但再精妙的教科書,也比不上許秋本人坐鎮。
“那這次就由你們臨醫來公布吧。”戴楠則沒有多說什么,直接道。
原本,頸七互換術是研究所、協和、許秋共同的成果。
但現在,戴楠將全部利益讓給了許秋。
一是因為,《技術要點》本就是完全由許秋寫就。
二則是……臨醫都已經做出了如此大的犧牲,協和再搶這點功勞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畢竟,這對于臨醫來說是扭轉醫院命運的機會。
而于協和而言,只不過是一個鞏固全國第一院霸主地位的小利益而已。
或者說,在協和看來,頸七互換術項目取得成功、戴楠當選院士的幾率又增加了一些,這已經是協和最大的收獲了。
……
會議結束時,已經是傍晚七點多。
隨后,一則公告自臨醫官方發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