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出結論后,沃森臉上現出喜悅的神色。
常規的頸七神經手術,譬如頸七神經移位術,就可能需要12cm以上的大切口。
而即便是許秋的頸七互換術,平均的切口也在8cm左右。
傳聞許秋能把傷口控制得極短。
但估摸著也是6cm以上。
而達芬奇機器人卻將這個長度控制到了6cm以下……
可以說是突破了一個不可能的瓶頸了。
畢竟6cm以下,在如此狹小的切口之下,術者幾乎沒有操作空間……也只有機械臂能在這種術區靈活自如。
至于出血量。
50ml以下就是非常理想的數值了。
這臺手術利用電凝等技術,更是直接控制在了39ml,可以說比理想成績還要優秀百分之二十以上!
而就在沃森沾沾自喜時,申昆侖用高亢的聲音報出了二號病人的指標。
“許秋醫生的病人,切口長度為4.7cm。而術中出血量更是只有21ml……這些都有視頻記錄,任何質疑都可以查看直播回放。”
后半句話自然是說給沃森聽的。
此刻,沃森聽到這兩個數字,眼睛已經瞪圓了。
切口控制在了5cm以內?
這是人?!
而且,術中出血量是什么鬼,我現在氣得吐出來的血都比這多……
“切開和控制出血不是我們術式的強項……”
此時沃森已經不敢隨意對這兩個數字提出質疑。
而且也沒必要質疑。
是與不是,直播都有記錄,臨醫還沒膽子當著全球的面造假。
他現在更關心的是達芬奇機器人、生物膠的真正優勢。
神經定位,以及吻合!
而很快,這兩項結果也出爐了。
沃森和許秋對頸七神經的定位都相當快,且準確。
不過,精細的定位還是存在的。
而這就是兩人的差距了。
沃森這邊,精細誤差大于在2.3mm左右。
而許秋卻將誤差控制在了0.7mm!
這就像是打靶。
沃森距離靶心有2.3mm的距離,而許秋卻只差0.7mm……
孰優孰劣太明顯不過。
而這還不是差距最大的環節。
整個霍普金斯醫院引以為豪的關鍵技術生物膠,前后總用時七分鐘。
這還包括等待生物膠凝結,完成分子層面黏合的一分鐘時間。
而許秋這邊的徒手神經束膜縫合,卻只用了三分鐘不到。
幾乎只有生物膠一半的時間。
這種對比,讓沃森都懷疑人生了。
他不信邪地查看了直播錄屏。
等看到視頻中許秋那翻飛的手指,才總算意識到,自己妄圖用一個生物膠就碾壓許秋的想法究竟有多可笑。
而且這還不是最可怕的……
許秋的神經束膜縫合術,速度更快也就算了。
在吻合口張力方面上,生物膠盡管是霍普金斯醫院的最新科研成果,抗拉強度也已經達到了傳統尼龍縫合線的層次……
但,它卻有著一個巨大的劣勢。
而這也是普通的神經外科縫合手,面對生物膠、自動縫合器這種尖端技術幾乎唯一一個取勝的機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