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許秋給出了另一個解法。
在特定血管節段,比如鎖骨下動脈的其中一段——通過顯微外科技術剝離周圍結締組織、脂肪以及非必需分支,僅保留血管主干及關鍵滋養血管,形成“骨架化”結構!
隨后進行游離,從而重新定位,甚至直接繞過障礙區域。
說的直白點,一個胖子,通不過狹窄的縫隙怎么辦?
把全身的肉都削了,變成只有一個骷髏骨架,自然就能穿過去。
如今許秋在血管上運用的,就是同樣的法子。
緊接著,許秋詳細講了講節段性血管骨架化游離的操作細節。
“不算難。
“影像引導,規劃出需要游離的血管節段和滋養血管的位置;然后用顯微剪、鈍頭剝離子分層剝離血管外膜與周圍組織……非必需分支用6-0prolene線結扎。當然這里不推薦雙極電凝,雖然輕松,但血管本就因為大瘦身后變得異常脆弱,此時再做電凝,后續血管分支難以復通……”
“……”
不算難?
就那一個“分支用6-0prolene線結扎”,難度就足以卡死一大群醫生了,你管這叫做不算難?
眾人無比沉默。
賴光圳等人神情多少有些苦澀。
怪說不得許秋做起手術來如魚得水,異常絲滑。
各種基礎操作都拉滿了,出現各種情況對許秋來說都在能力范圍之內,全都“不算難”,這種情況下,能不輕松嗎?
“還得練。”
“咱和許醫生的差距大得令人發指……”
“感覺戴教授來了都得懷疑人生!”
此刻,賴光圳等人苦笑著搖頭,徹底放棄了再和許秋比較的心思。
……
賴光圳這個問題過后,其余人也紛紛打開了思路。
基本上,每個人的問題,都能針對一個頸七互換術的疑難點。
而不少問題也讓許秋眼前一亮。
譬如,“超長距離神經移植后,如何維持吻合口張力在安全閾值內?”。
這種情況其實相當少見。
但也并非沒有。
神經天然有缺陷的、抑或是部分身高超過正常人太多的“兩米以上巨人”,如果要做頸七互換術,就很有可能要面對類似的困境。
對于賴光圳等人來說,可能就只能兩手一攤“我們盡力了”。
但許秋在長久的思索后,仍然給出了可行的方案。
“分階段神經延長!”
這利用的是神經本身的牽張適應性。
即緩慢牽拉可激活神經內膠原重塑,避免急性拉伸導致的軸突斷裂。
一天就拉長個三四厘米,甭管什么神經,都當場崩斷。
但,如果按照每天一毫米的速度機械延長神經,在每日監測神經電生理信號的情況下,讓機體和神經緩慢適應,通過數周到數月的時間,就能破解超長距離神經移植的難題。
“巧妙!”
“嘶,許醫生對頸七互換術的研究真的已經登峰造極了……”
眾人沒想到,這種近乎無解的局面,許秋通過分階段法延長戰線,還真給出了一個可行的方法!
“還有問題嗎?”
當最后一個人問完,會議室內鴉雀無聲時,許秋再度抬起頭來,目光掃過眾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