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歲,男性,右側大腦中m1閉塞內囊區域梗死。
“吐字不清、左側上肢肌力2+級,下肢肌力2+級。
“ct顯示右側腦室前腳旁低密度,。
“dwi顯示,右側皮層段點狀梗塞,右側腦室旁高密度影。
“flier序列顯示:側腦室前角旁,低密度改變。
“mra顯示:右側m1段以遠未見顯示……”
一個個詳細的資料出現在屏幕上。
此外,還有詳細的檢查報告。
很顯然,這是一個左側偏癱的病人。
而看到病歷的瞬間,賴光圳等人就已經頭腦風暴起來。
“左上肢brunnstrom分期應該能到三期?”
“fmri再測個大腦半球運動皮層激活度就更好了,如果小于百分之十,那又是另外的方案……”
當然,這些想法只停留在眾人的腦子里。
畢竟現在是在考核。
手術方案需要他們自己制定,而最終呈現出來的手術,也是根據自己對這樁病例的理解來執行的。
相比于之前的考核,這回就是完全考驗他們自身的獨立開刀能力了。
甚至于,他們根本就是自己在操刀一臺手術。
只不過失敗了沒有任何懲罰,也不會有病人因此而死去。
然而即便如此,在場沒有一個人敢松懈。
還是拿出了十二分的認真。
唯一的好消息是,這一次考核給的時間很長。
手術方案,足足有兩個小時的思考時間。
而最終手術,則是給了三個小時的超長期限。
這點時間,足夠許秋做三臺手術了……
在緊張的氣氛中,時間過得飛快。
考核的第一個半小時,賴光圳率先開始了正式的手術方案制定。
“術前三維規劃。
“dti神經束成像,掲示右側頸七神經根纖維束完整度,大于百分之九十的情況下可行手術。
“ct血管三維重建:標記鎖骨下動脈與頸七的空間關系……
“術式的話,根據情況選擇鎖骨上入路……”
“……”
制定方案的過程中,賴光圳偶爾會卡殼。
但這個時候,他就會停下來,閉上眼睛思考許秋選定手術方案時的思考方式……
隨后,便覺得豁然開朗。
盡管不在同一個地方,甚至不是同一個手術,但此時賴光圳有了和威爾斯一模一樣的感覺。
原來模仿許秋,真的能給自己帶來提升!
終于,在磕磕絆絆地完成手術方案、完善各種手術細節后,賴光圳臉上已經出了一層細密的汗。
他吐出一口氣。
下意識地看向了后方的許秋。
這一刻,他心中對許秋的敬佩更深刻了。
一直以來,他們都跟著許秋的思路進行頸七互換術的訓練。
幾乎沒有碰到過什么麻煩。
但此時等他完全扛下從病人診斷到推進手術室的整個流程,他才發現……許秋那看似輕而易舉的背后,到底要付出多大的努力!
僅僅是一個病人的手術方案,就已經讓賴光圳都頭大了。
真不知道許秋此前到底是怎么連軸轉的!
太猛了!
“而且,還有個性化康復方案的制定……”
一想到這個,賴光圳就腦袋疼。
果然,這頸七互換術不好做!
有了手術方案還不夠,還得針對不同病人進行個性化的適配!
“這個病人的話,初期主要進行術后的神經保護。
“要借助物理設備輔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