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少龍深入地了解李斯的工作后,發現,他的工作并不輕松,諸多掣肘。
李斯道:“左右丞相職權重疊,難以分明。我又是代項兄行使左相之權,自然會被呂不韋刁難。”
項少龍問道:“這兩個丞相應該怎么運作?”
李斯道:“這要由孝公時商鞅變法說起,當是國君下設庶長和大良造。至惠文王,那時商鞅的大良造兼庶長集軍政于一身,功高震主,惠文王忌之,遂將商鞅車裂于市。從此集權于君,再置相以代大庶長制,置將以代大良造制。把政軍分了開來。而相則為百官之首,后來又因丞相職務過重,分為右丞相和左丞相,大致上以右丞相管政,左丞相管軍,故前者就像以前的庶長,而后者就是大良造了。軍政本就難以分開來,由于左右丞相都是直接輔佐國君,所以凡由國君決定的事,自然就要征詢他們的意見。左右丞相是通過四院去管治國家,四院就是軍政、司法、稅役和工務,分由司馬、司寇、司徒、司空四位大臣執掌,現時左丞相管的是軍政和工務,右丞相管的是司法和稅役。”
項少龍:“那就是即使是我來行使這個左相的權利,也難免和呂不韋爭權。令出多門,禍亂之源。有沒有什么方法改變這種狀態?”
李斯道:“變革勢在必行。”
項少龍問道:“李兄有什么想法?”
李斯道:”我這半年來一直在研究商鞅的改革,發覺在官制方面仍有根多破綻和漏洞,所以下了點工夫,草擬出一個更理想的制度,若能施行,必可達致大治。縱使將來一統天下,亦可應付得來。我的方法簡單易行,就是設立三公九卿之制。所謂三公,就是只留一位丞相,為百官之長,主掌政務。然后改左丞相為太尉,專責軍務,再在這兩職之外設立御史,為大王負責往來文書和監察臣下,丞相、太尉、御史,不相統屬,只向大王負責,最終裁決權全歸于大王。”
李斯續道:“所謂九卿,大部份都是我大秦原有的官職,只不過職權畫分得更清楚。三公只負責輔助政大王治理國務,各方面的具體工作,則由諸卿分管。例如奉賞,是主理宗廟禮儀,下面還有太樂、太祝、太宰、太史、太樸、太醫、太令丞等官員;其他郎中令、衛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等八卿亦莫不如是。像現在的禁衛、都衛、都騎三個系統,改制后將全歸于衛尉指揮統理,免了現在各系統互相傾軋之蔽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