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趙穆高估了自己的統治力。宗室將軍趙蔥、大將軍司馬尚、齊將顏聚起兵勤王。
龐煖老邁,無力參與這亂局,趙穆派樂乘、扈輒平亂。
趙國亂成了一鍋粥。燕王喜又頭腦發昏,覺得有機可乘,派老將劇辛攻趙。
趙穆腹背受敵,不知道怎么想的,居然向項少龍求助,難道他覺得他和項少龍有交情?也許是覺得落在項少龍手里要比落在趙蔥或是燕王喜手里要好,即使引狼入室也在所不惜。
聽到項少龍的匯報,政儲君向項少龍問策。
項少龍道:“儲君馬上就要親政了,眼前的頭等大事是儲君的冠禮,可以戰備,儲君冠禮后,大權在握,再沒有任何掣肘,到時候誓師北伐,大局可定。”
政儲君大喜,親政后北伐,那這滅國的功勞就要完完全全地落在自己頭上,道:“好,咱們再辦一次最盛大的閱兵,讓各國看看我大秦的軍威,也能讓他們不敢妄動。”
自從看了那次紅色娘子軍的閱兵,政儲君一直都想搞一次全軍大閱兵,早就在計劃親政時的閱兵儀式。
親政前夕,政儲君召回王翦,項少龍也緊隨左右,率大軍前往雍城蘄年宮進行加冕。
儲君終于成為了真正的秦王。一場盛大的閱兵,讓各國使者噤若寒蟬。
燕太子丹目睹秦軍強悍,暗罵燕王喜糊涂,這個時候就應該聯合抗秦,燕趙多年來戰事不斷,內耗下去只能便宜秦國。他趕忙上書燕王喜,痛陳罷兵聯合的必要。
秦王政親政后的第一件事,不是發兵,而是秘密處死了太后的面首,將太后囚禁在雍城。
太后的這個面首從出現到死,秦王政從來就不曾和任何人提過,好像他從來都沒有出現過。
歷史上嫪毐的結局是注定的,無論他是不是謀反,不是誰都能做秦始皇的后爸。而這個面首即使只是想過安穩的小日子,不想要權力,他依然是死罪。
戰爭不是說停就能停的,燕王喜還沒等接到太子丹的上書,秦軍就已經出發了。
這次出征項少龍沒有去,他坐鎮咸陽,既要總攬全局,也要防止咸陽生變。
總指揮是王翦,先頭部隊由桓齮、楊端和統領,小將王賁、蒙恬、蒙毅隨軍出征。
項少龍接管了有桓齮統領的機動部隊,保衛秦王。
秦軍一入趙境,先與趙蔥和司馬尚的軍隊接上了火兒。
燕王喜得知秦國出兵,又收到太子丹的勸告,當機立斷,立刻收兵。
趙穆沒了燕國的攻擊,馬上回師與秦軍夾擊趙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