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前亡,項羽結束了他短暫而璀璨的一生。
看著栽倒在馬下的項羽,項少龍慨嘆:“西楚霸王還是沒有擺脫自刎的命運,世間再也出不來這樣的人物了。可惜!可嘆!”
在接受叛軍投降時,項少龍又意外地看到了兩個歷史名人:張良和韓信。
張良是韓國人,他的祖先五世為相,國破家亡后,他變賣資產,手握巨資,想尋找刺客,為他報仇雪恨,奈何一直沒有成功。遇到項羽后,二人一拍即合,他把自己所有的財產,包括自己,都投入到了反秦事業中去,成為了楚軍中的軍師。
而韓信雖是將才,只是本身武藝不高,參加過秦廷的武舉考試,卻根本取不上名次,想要事秦,就要從大頭兵做起。項羽起兵,給了他機會。項羽的部將鐘離眛與他是好友,所以把他推薦給項羽,他就成為了楚軍將領。
可惜,張良和韓信都沒有想到,這場轟轟烈烈地造反,持續不足半年,秦軍反應之迅速,實力之強大,壓過了一切計謀,他們的能力還沒來得及施展,楚軍就已經敗亡。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一切的算計都是徒勞。而項少龍雖然答應不殺他們,可是反叛之人,絕不可能再受到任用,他們的余生只可能是戰俘,頂天是個平民,永遠也沒有用武之地了。
而韓信的際遇給項少龍提了一個醒兒,他有了建立軍校的想法,專門培養職業軍官,讓以后像韓信這樣武藝不高,但有軍事天賦的人,能有晉升的渠道。武藝高強當然好,但對于真正的統帥來說,這反而并不重要,無論什么都專業化,一直是項少龍的追求。
對于整個大秦而言,這次反叛破壞力很有限,但吳越之地卻被破壞得極其嚴重。
扶蘇對這里再一次免稅,同時加強移民,進一步分化這里的民眾。國家又進入了和平的快速發展時期。
項少龍二次為相,國家穩定、繁榮,他工作的重心轉到了造船業上來,把目光放在了東方的沿海島嶼上。
經過十年的發展,東方沿海島嶼盡皆納入版圖。大秦的勢力伸進了太平洋,也為大航海時代的到來,蓄積著能量。
東方海島沒有仙山,只有還很落后的部落。他們看到了大秦的先進和繁華,很自然的心生向往,仰慕文明,不再甘心繼續做個野蠻人,收服他們很順利,基本不費刀劍。
秦二世十年(公元前201年),項少龍再次卸任丞相。蕭何以56歲的年齡,接任相位。
中科院經過二十年的發展,也累累碩果。
商品玻璃、水泥被造了出來,冶煉技術也突飛猛進。數學、物理、化學方面都得到了極大的進步,進一步刺激生物、醫藥的發展。
商品玻璃被應用于門窗,光學玻璃的出現對光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同時顯微鏡的出現為進入微觀領域打開了大門。
而水泥則為國家的基建提供了更為優質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