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諒是楊堅最小的兒子,同樣受到楊堅的鐘愛。既然給楊廣機會,他不中用,換另一個兒子就是了,楊堅認為任何人出征,結果都一樣。以尚書左仆射高颎為漢王長史,周羅喉為水軍總管,討伐高句麗。
但事與愿違,楊廣隨口說的幾句話都一語成讖,因漲水和瘟疫,隋軍并沒有對高句麗實施直接的軍事打擊,而嬰陽王立即遣使謝罪,上表稱“遼東糞土臣元”,算是終止了這次戰爭。
隋軍并沒有敗,如果沒有楊廣之前的反對,這個結果并非不可接受。可是正因為有了楊廣之前的反對,就顯得楊堅敗了,敗給了楊廣。
獨孤皇后埋怨楊廣:“你為什么要忤逆你父皇?哪怕你順了他的意,領兵出征,即使打了敗仗也比現在這樣強。枉費了母后留你在京城這幾年的苦心。”
楊堅早就開始冷落太子,也一直默許楊廣留在京城。本來水到渠成的事,也因為楊廣這次違背楊堅而出現變數。
如果楊堅此時垂垂老矣,行將就木,楊廣高瞻遠矚的預見性可能讓楊堅欣慰。可是現在的楊堅還處在年富力強之際,而且隨著國力日盛,年齡日長,楊堅變得更加多疑、猜忌,這也是他一直沒有頒布更改太子召令的原因,而楊廣一直不肯廣交重臣,也有這方面的考慮。
事與愿違的是,高句麗突然的犯邊,讓楊廣沒順著楊堅。
這一世,楊廣雖然還只是一個藩王,卻從沒想放過高句麗,只是不在其位,很多事只停留在他的腦海里。
在楊廣看來,只要和高句麗動手,就不是只為了教訓他,讓他屈服,而是徹底吞并,所以楊廣秉承著慎重的態度,打算一戰而定,卻沒能和楊堅達成共識。
不過雖然這次沒能讓楊堅舒服,但好歹是親父子,楊堅又一直很鐘愛這個次子。如果不是楊廣當著滿朝文武的面勝他一籌,也許就不會讓楊堅覺得丟面子。
表面上一切都風平浪靜,但太子之位似乎也停止了向楊廣招手。楊廣也只能在心中苦笑,實在是高句麗在他的心目中有很特殊的位置。現在回頭想想,有些過激了。
不過楊廣心中并未起多大的波瀾,他本來也沒有為了太子之位主動出擊。最直接的,神不知鬼不覺殺了太子對他來說,一點兒都不難,太子身邊有梵清惠也沒有用,就算楊廣想直接當皇帝,都不用等這么久。
楊廣只能安慰獨孤皇后,他這個時候反而怕母后跑到父皇面前為自己叫屈。楊廣的問題本來就不是對錯的問題,楊堅不是不懂,而楊廣是最合適的繼承人楊堅也不是不清楚。但從楊堅的角度,適當的壓制一下楊廣,更恰當。
楊廣在朝中更加孤僻,一言不發,與父皇之間也顯得生分。
這時揚州傳來消息,江南有人搞事情。
楊廣很意外,以當下江南乃至整個大隋的形勢,叛亂可以說是一個雙輸的局面,對誰都沒有好處。唯一的作用,可能就是給有鎮守江南責任的楊廣制造麻煩,而這些反叛者,不過是淪為炮灰、犧牲品。
楊廣考慮的是叛亂必敗的局面策劃者不可能看不出來,那么她這么做的目的難道僅僅是為了惡心自己嗎?
用這么多人的犧牲,僅僅是為了向皇帝證明自己對江南安撫的無效?如果真是如此,那這些犧牲者就連螻蟻都不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