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臣們站定,不等行禮,楊廣率先開口了:“大隋不幸,太子謀逆,弒君弒父,父皇已經駕崩。太子陰謀敗露,已經逃匿。國不可一日無君,本王即日登基,滿朝文武可有異議?”
不等眾人反應,裴矩和長孫晟率先拜倒,高呼“萬歲”。
幾乎同時,楊素、宇文述、高颎也拜倒了。
緊接著賀若弼、史萬歲等一干猛將拜倒。
還在猶豫的人看太子的岳丈高颎都服了,自己還矜持什么?
要是太子此時能出現,還有爭辯的余地,可是太子都沒了,那皇帝是誰殺的已經不重要了。
最重要的是鎮南公宋缺也在拜倒的行列。
楊廣出現得蹊蹺,宋缺同樣出現得蹊蹺。宋缺曾匆忙地覲見楊堅以示臣服,隨后就又龜縮在嶺南,誰都莫名其妙。
在這個關鍵時刻,他又出現在京城,而且對楊廣表示支持,這就更加讓人琢磨不透楊廣的深淺。
看著沒有一個提出反對的,楊廣不禁一陣恍惚。
這么簡單?難道太子就沒有一個鐵桿兒嗎?他真的就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梵清惠的身上?
那他即便真的繼位,又怎么履行皇帝的權力和責任?他真的就甘心頂在梵清惠前面當一個傀儡?沒了梵清惠,他就連面都不敢露了?
早知如此,自己也許用不著這么急迫,太霸道了顯得吃相難看。一切按部就班,等人請,自己再推辭,把虛偽進行到底,走程序更能成就美名。
不過楊廣不敢賭,遲則生變,給所有人反應的時間,也許就沒自己什么事了。
楊廣快刀斬亂麻,穩住朝中幾個最重要的人,使得雖然趕上皇帝駕崩,局勢沒亂,至少是暫時沒亂。
楊廣下令禮部,明日即舉行新皇登基大典。
楊堅死的突然,完全沒給新皇登基做準備。新皇登基儀式隆重而繁瑣,楊廣卻要求一切從簡,此時是多事之秋,沒必要面面俱到。就一天時間,能準備到什么程度,就準備到什么程度,反正他已經在履行皇帝的權力和責任了。一天之后,楊堅的靈柩也該從仁壽宮護送回大興城了。
安置父皇的靈柩和登基儀式一起就辦了,這個時候,沒有什么比快更重要。
楊廣第一時間通知蕭妃進京,隨后又發函給自己的四弟蜀王楊秀、漢王楊諒,命他們進京。
四弟楊秀膽氣豪壯,容貌雄偉,史稱“美須髯,多武藝”,朝廷百官對他非常敬畏,為益州總管。楊堅曾經說過,自己活著,楊秀會安穩,自己死了,楊秀不會屈居人下,最后不得善終。
而楊諒是幼子,最得楊堅寵愛,為并州總管,就是楊廣曾經鎮守的并州,抵御突厥的前線。
太子名頭高貴,沒有朝臣的支持,就啥也不是。而三弟秦王楊俊因生活太奢侈驕縱,被楊堅調回京城,免去官職。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