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撲一繼位,所做決定,皆是憑一人之思考,從不與人商議,整個國家就在這種高度的獨裁下飛速運轉起來。
在興建東都的同時,楊廣又要開鑿運河。
運河的北段永濟渠起自涿郡,南段通濟渠接通杭州,兩段主線運河的交匯點,便是洛陽。再加上山陽瀆、江南河、廣通渠,全長超過五千里,把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聯系在一起。
以洛陽為中心,以運河為觸手,整合全國的經濟,鞏固國家統一,促進南北交流。
看似楊廣集中搞大型基建,與歷史沒什么不同。但實際上,現在的楊廣卻把這種基建的時限拉長。
首先還是要保障農耕。無論楊廣如何想發展工業,但此時畢竟還是以農業為根本。大隋已經穩居東亞霸主地位,又沒有戰爭,沒必要冒進、賭國運,根本不用急著消耗民力。
而運河也只能在枯水期動工。
再者,楊廣在動工前就已經完成了一場自下而上的制衡布局,就是祝玉妍和魚贊之流。他們可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背后又有自己撐腰,能最大限度的保障民力。
經過幾世的輪回,楊廣已經發現原著對自己的性格影響很大。而楊廣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里都是有名的暴君。
所以這一世,楊廣在主政一方之時,他不單單要保護百姓,還在盡可能讓他們也有自保的能力。這段時間已經不短了,近二十年。
如今楊廣身登大寶,更是要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好在已經有了火種,經驗也累積的足夠。
楊廣心中的敵人一直是門閥,沒有千年的王朝,卻有千年的門閥。門閥隨時可以取自己而代之。所以楊廣要做的就是抬百姓,踩門閥。
這次修建東都和運河與歷史相比,人力沒有損耗,但財力消耗巨大。
即便以楊堅攢了多年的家底,也消耗的不輕,畢竟楊堅晚年修建仁壽宮,也極盡奢華,沒少敗壞。
但楊廣并不心疼,因為受益者不是門閥。楊廣是在通過國家干預市場,通過大型基建向老百姓輸出財富和技能。
但還不是他最重要的手段。
最重要的手段是開科舉。
科舉是楊堅首創,目的是給寒門一個機會,杜絕門閥壟斷朝堂。可是因為制度不成熟,而門閥勢力過大,并沒有達到楊堅以為的目的,在楊堅晚年被廢除。
那在門閥橫行的時代,公平公正的情況就可想而知了。科舉制在楊堅手里沒有發揮出作用,但不能否認這項制度的偉大。
歷史上楊廣總結楊堅失敗的經驗教訓,進一步完善了科舉制,讓科舉制發光發熱。
現在換作自己,更加不可能失敗。楊廣甚至越過了所有摸索的階段,摒棄了門閥在這上的特權。完全剝奪了門閥在科舉上的推薦權力,是個人就可以考。
楊廣先一步興辦學校,詔令稱:“君民建國,教學為先。”
又恢復了被楊堅一度廢除的中央國子監和地方的官學。
楊廣雖然滿腦子的想法,閱歷也足,但他沒有真真正正做過皇帝,所以他真正執政的手腕其實并不高超,因為他很難做到委曲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