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畢玄呢?
他能明白自己的用意嗎?
如果不能,自己可就真不能再把突厥人當作沒腦子的野蠻人了。
如果能,那他和宋缺私下里有沒有暗通款曲?
楊廣最真實心理就是最差也要重創畢玄,至于宋缺,他完好無缺地重創畢玄根本不可能。
雖然只是在剎那之間,但如果讓楊廣下注,他一定賭畢玄勝。三大宗師不是浪得虛名,宋缺能勉強企及,勉強平起平坐。
宋缺技法已經達到巔峰,而在尋道的路上也只是咫尺之遙,可是他今天的退縮,他這一生都無法達到原著中凈念禪院之戰的境界了。
原著中,似乎宋缺略勝一線,但那只是宋缺的殺伐之道更利于打生打死。在真正大道的境界上,二人不分高下,宋缺就是宗師。那個時候,宋缺心里裝的是家國天下,又有寇仲在旁,后繼有人,他可以超脫一切。
最后的罷手,有對梵清惠的情,更有博大的胸懷。可以說,這一戰過后,重傷的宋缺,境界是更上一層樓。
而現在,宋缺的心里只有宋閥,只有家族,沒有天下,所以他退縮了。
宋缺知道楊廣是要自己血戰到底,為了重創畢玄,楊廣是要自己付出生命。
宋缺不可能誤解楊廣之意,他猜的沒錯。
在楊廣心里,這場比武必須有結果,無論是誰勝誰死。
楊廣最想見到的結果就是兩敗俱亡。想畢玄死,可以理解,那宋缺呢?
宋缺與寧道奇不同,自己一再保全宋缺的目的不就是關鍵時刻能與異族宗師對子嗎?
而且隨著楊廣繼位,國家的主要矛盾,或者說楊廣眼中最急需解決的問題已經變了。
楊廣一直在大搞基建,楊廣把這個過程穩穩的花了十年。這么大型的基建,刺激了經濟前所未有的繁榮,而這種繁榮的背后就是國家巨大的財力輸出,財富從朝廷流向了民間,不能說國退民進,但確實讓楊廣愈發拮據。可即便再拮據,楊廣也在不停地減免農民的賦稅。
此時的大隋雖然一片欣欣向榮、國泰民安的景象,但上層門閥與皇帝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尤其是科舉制度的執行。只是攝于楊廣的淫威,還有在底層百姓的歡呼聲中,沒有哪個門閥愿意做這個出頭鳥,沒有人敢動。
歷史上的楊廣好戰,東征西討,喜歡折騰,未必就沒有消耗門閥的心思。只是他太不拿底層百姓當人了,到最后,門閥沒見怎么消耗,自己卻敗光了家底。
他就是太性急了。
現在的楊廣也性急,有意在自己手中消滅門閥,沒耐性等到出現黃巢這樣的人來消滅門閥。但他走的是另一條路,用底層廣大百姓壓縮門閥的空間。只要底層牢固,上層就不敢輕易動,只要時間足夠,溫水煮青蛙,一切就水到渠成。
作為頂級門閥的宋閥,堅持漢族正統,又出了一個宋缺這樣的人物,穩居天下門閥之首,成為南方正統漢人的精神領袖。
宋缺從來都是表面臣服,迫于形勢,其實與突厥沒什么不同,這不是楊廣愿意看到的。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