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西魏國而言,最好的結果是能收編西軍,但是現在孫可望既然已經流竄進入貴州,那高義歡也就只能接受他暫時無力剿滅西軍的事實。
明朝最大的歷史功績之一,就是開發了西南。
此前中原王朝雖然也控制過西南,但是只是名意上的控制,并未改變西南地區的人口結構,明朝通過數次戰爭,平定土司叛亂,削弱了西南土司的力量,遷徒大批漢民進入西南,為后來中原控制西南,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唐時,西南是南詔國,宋時是大理國,這都不是漢人的政權。
元版圖雖大,但是漢人卻并沒有走出去,相反不少地方還被蒙元帶來的色目人占據,帶來綠教,使得漢人繼續唐晚期的向內部收縮。
漢人這種內縮,影響力退出周邊的情況,在明朝時期才逐漸扭轉,開始繼續向外擴展。
進入大航海時代,西方諸夷飛速擴張,其實明朝也改變了唐朝后期以來,中原王朝向內收縮的態勢,轉而向外擴張,開拓西南和移民遼東,就是明朝的兩大功績。
此外,因為人口的增長,內部土地矛盾加劇,促使東南沿海百姓自發的下南洋,漢人正從三個方向,擴展著生存的空間。
看歷史,中國歷代王朝,總是陷入王朝統一,人口增長,土地兼并,矛盾激化,王朝崩潰,然后戰亂減少人口,土地矛盾減弱,新王朝再次一統的循環之中。
西方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就是向外擴張,失地的農民去海外殖民,緩解內部矛盾的同時,還能為國家獲得更多的資源。
中國受制于地形的限制,北面的草原和沙漠不適合耕種,西面是群山和戈壁,只有一條河西走廊與外部相連接,漢民族便被困在中原之地,所以無法將矛盾導向外部。
宋代之后,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中原王朝多了一條出路,但是受到中國居中,四方皆夷狄的認識束縛,歷代王朝將周遭視為蠻荒,而不屑一顧。
明朝也沒有意識道這一點,而是繼續從內部尋求解決,人口和土地矛盾的方案,使得中原王朝錯失了海外擴張的良機。
從明朝向外擴張的三條路線,開拓西南和遷民入遼都有朝廷主導,而唯獨下南洋不受朝廷支持,就可以看出讓識的區別。
西南和遼東雖是邊地,但是卻是中國,但南洋就完全是蠻荒之地了。
而南洋這些蠻荒之地,因為遠離中國,文明程度和科技水平遠遠落后于中國周邊,其生產能力和組織能力,都極端的低下,且小國林立,部落眾多,無疑很好打開局面。
西夷不遠萬里,幾百人就能控制一塊廣大的區域,要是有朝廷支持,漢人沒道理不能再南洋立足。
現在隨著明王朝的衰落,遼東早早落入滿清之手,由明朝官府主導開拓東北的方略徹底失敗,三百余萬遼民,成了滿清的刀下亡魂,幸存者也淪為了奴隸。
由于禁海政策,下南洋的漢人,被視為海寇,在南洋屢遭屠戮,于呂宋死傷慘重,沒有朝廷的支持,南洋的漢人,生存也是極為不易。
西南同樣因為明朝的崩塌,土司再次叛亂,云南已經脫離了中原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