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魏軍進入滿城,阿濟格已經被人吃掉,只剩下一副骨頭架子,可謂十分凄慘。
這個結果,讓高義歡也感到有些意外,他本以為阿濟格能夠活到最后,不想居然被自己人給生吃了,這真是因果循環,報應不爽。
魏軍與清軍交戰以來,阿濟格成為間接死在魏軍手中的第一個親王,他死可以說意義重大,成為了滿清由盛轉衰的一個標志**件。
高義歡命人清理滿城,遂即又讓禮部官員,將整個河東之役,編排成四集大戲,并安排文藝隊,到各地巡演。
光復河東,對西魏而言意義重大,無疑是確定了西魏的主角地位,高義歡自然要進行宣傳,以求風頭徹底蓋過南明,為更進一步,做好鋪墊。
為此高義歡親自列了提綱,然后找槍手按著他的思想來完善。
大戲的序幕為關中之戰,講述韃子入侵關中,劫掠百姓的可惡,挑明他發動河東之戰的正義性和原因,還有英明抉擇。
第二幕是劇情的發展,講述蒲州之戰的艱難,順便提一下,南明朝廷拖后腿,給韃子送糧送器械,讓戰局逐漸不利。這一幕種,著重刻畫魏王不畏艱難,勇于奮戰,在重重困局中,終于突破韃子阻攔。
第三幕便是**,講述魏王兵圍太原,夷王多爾袞率領十余萬大軍一路勢如破竹來戰,魏軍在忻口與韃兵主力進行一場大決戰,并一舉擊敗清軍主力。
第四幕則是整部戲的尾聲,講述太原城中的韃子,窮途末路,依然窮兇極惡,殺人為食,負隅頑抗,最后夷王阿濟格反而被自己人吃掉,魏王成功解救太原百姓的故事。
整部戲劇,重點形容韃子的窮兇極惡,用韃子的惡,來襯托出高義歡的偉大光明正確。
高義歡對自己的這個構思十分滿意,覺得自己很有編劇天賦,比那個什么莎士比亞厲害多了。
高義歡要求戲劇盡快上馬,時間急,任務緊,禮部本來想找當時有名的馮夢龍來寫,但很快得知馮夢龍三年前已經病逝,遂即又找到他的兄弟,但是卻被拒絕,對方居然不愿意寫這么阿諛奉承的東西。
這事禮部自然不敢對高義歡提,好在西魏國連破韃虜,收復河山,也吸引了一大批文人投靠,有不少人更是將高義歡視為偶像,對他十分崇拜。
浙江人李漁便將魏王視為英雄,自告奮勇,承擔起了完善這部戲曲的大任。
這時,魏軍攻戰滿城后,河東戰役終于完結,以西魏的大獲全勝而告終。
太原城中,巡撫衙門內,魏國君臣正商議戰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