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運氣好,董家有可能出一位皇后。
可這也要太子有那個福氣才行。
馮順微微瞇起眼睛,太子也想拉攏楊狀元這件事,他要盡快稟告給首輔大人。
而楊勝秋此時并不知道這件事,但是他認識董慶林,他初入翰林院,而董慶林已經致仕,按理說彼此不會再有交集,然而就在他進翰林院的第一個月,正逢董慶林壽辰,翰林學士親自帶領一眾翰林前往董府祝壽,其中也包括在翰林院任修撰和編修的狀元、榜眼和探花。
董慶林很高興,還邀請他們三人去書房看他剛剛搜羅來的幾本古書。
不過,董慶林畢竟已經致仕,楊勝秋與他也只見過這一面。
馬車繼續前行,終于來到佳寧長公主府。
賞花會設在長公主府的花園里,此時已是衣香鬢影,花團錦簇。
楊勝秋很快便見到了佳寧長公主的兒子趙文景。
佳寧長公主十五歲成親,十六歲和離,和離后診出喜脈,十七歲生下一對孿生子,趙文景和趙文亭。
兄弟二人尚未滿月,當時還是淑妃的孟太妃便求了太上皇,給兄弟二人賜姓趙。
這兄弟二人雖然姓趙,卻也沒有引起太上皇的關注。
蕭真雖然不記得太上皇的相貌,可他年幼時也進過宮,見過太上皇。
可是趙文景和趙文亭兄弟,卻是連逢年過節的宮筵也沒有參加過,更是從未見過太上皇。
然而太上皇卻對佳寧長公主很好,一直以來,佳寧長公主得到的賞賜都和佳宜長公主一樣,高于其他公主。
楊勝秋看到趙文景,便想到他在翰林院聽到的傳聞。
太上皇之所以疏遠這對兄弟,是因為佳寧長公主的親事。
佳寧長公主看上了一位姓洪的寒門進士,太上皇和孟太妃都不滿意,可她卻愛得癡狂,最終太上皇同意了這門親事。
可是也不過一年,佳寧長公主便和離了,她在和離之后生下兩個兒子,太上皇讓她把孩子送回洪家,佳寧長公主以死相逼,硬是把兩個兒子留在身邊,還求太上皇賜姓,為此,御使們紛紛上書,痛斥佳寧長公主行為不當,太上皇煩不勝煩,因此對這兩個尚在襁褓中的外孫也厭惡起來。
不過,永嘉帝卻對這兩個外甥青眼有加,尤其是在蕭真“去世”之后,永嘉帝對在京公主的兒女們非常重視,隔三差五便有賞賜,還會召他們進宮考較學問和武功。
尤其對趙文景和趙文亭兄弟格外看重,因此,這對兄弟如今是京城貴族圈子里的紅人。
趙文景親自做陪,把楊勝秋引薦給他的朋友和表兄弟們,面對眾人或欣賞或好奇或不屑一顧的目光,楊勝秋應對自如,謙和有加,既不拘謹又不驕傲,他的博學多才和儒雅氣質讓人不由自主忽略了他的寒門出身。
而就在不遠處,一雙眼睛一直追隨著他,那雙眼睛的主人坐在一株花樹后面,風吹過,花瓣落在她的肩膀上,少女蒼白的面頰上染上一抹嫣紅。
“明兒,原來你在這里。”一名少女匆匆走過來,上下打量著面前的妹妹,見她衣裳整齊,剛剛松了一口氣,一低頭,卻看到妹妹藏在羅裙下的腳。
左腳的繡鞋好好的,右腳卻只著羅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