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趙行舟果然不負重望,連夜離開這座富麗堂皇的大宅子,回到山上繼續帶孩子。
趙行舟的離去,再次驗證了當皇帝的就沒有不信鬼神的,而且是越老越信,年輕時不相信,老了也會信。
蕭真讓趙時晴陪著趙行舟一起回去,如今的童州,沒有一處地方能比山上更安全。
趙時晴沒有堅持,山上的大部份人都是她從城門外“撿”回來的,他們是因為信任她才上山,所以她也要對他們負責。
而蕭真則留在了宅子里,這一留便是整整一個月!
這一個月來,他也不是一直都在莊子里,他跟著工部官員去了堤壩,幾日幾夜不合眼,咬了一身包。
一個月后,童州四地的洪水終于退去,通往高平的官道修好,寄居在莊子和山上的百姓,在州衙的安置下,有的去了高平,還有的去了其他地方投奔親人,也有一些人留在童州,重建家園。
被洪水淹過的田地不能立即耕種,土壤板結,養分流失,蟲菌滋生,要經過幾年的治理方能嘗試耕種,還有的甚至從此再也不能做為農田使用。
因此,災后重建任重而道遠,出動大批人力物力,錢知州和另外三地的父母官聯合上了折子,請求免去童州四地五年賦稅,高平知州何博,同樣也上了折子,高平有大量災民,朝廷的賑災糧賑災款既然沒有高平的份兒,那給高平免去賦稅總行吧?
何博的折子送到京城,馮恪看后吃了一驚,何博這是轉性了?
何博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知州,可在馮恪這里卻是掛著號的,不僅是馮恪,何博在整個六部以及都察院都是大名鼎鼎,但卻不是好名聲。
何博此人,說的好聽是剛正不阿,說的不好聽,那就是茅坑里的大石頭,又臭又硬。
文如其人。
但凡何博送上來的折子,都能把人氣個半死。
馮恪之所以認為何博轉性,是因為這一次的折子里,何博的語氣完全變了。
他在哭訴!
哭訴高平有多窮,災民有多窮,州衙有多窮,他何博更是窮中之窮。
總之,高平原本就很窮,現在又來了很多災民,雖有善心人士捐助,可是杯水車薪,現在好不容易把災民安頓妥當了,可總不能讓他們餓肚子吧,苦啊,何博苦,百姓苦,高平更苦。
往常看到高博的折子,馮恪二話不說就給打回來,可是這一次,他沒有這樣做。
高平為何會有這么多的災民?
從童州過去的。
而四皇子就在童州。
童州四地減免賦稅是應該的,而高平也要免賦稅,那這就是四皇子的無能所致。
也不怪馮恪會這樣認為,要怪就怪蕭真把四皇子的事情封鎖的太嚴。
當然,這也需要黎青的配合。
馮恪手眼通天,但是他現在收到的消息,全部都是蕭真想讓他知道的,至于那些暫時還不能公之于眾的消息,傳播范圍只局限于幾個人,甚至就連童州的其他官員,也只是以為四皇子身體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