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見朱辰走過來,一下子露出了笑容。
相比較于其他沉浸于書本中的三人,他其實有些無聊,一個人自己在那里泡茶喝,總算等到朱辰過來,他這才來了精神。
“嗯。”
朱辰點了點頭,笑道:“怎么,沒有找到想看的書?”
“倒也不是。”朱元璋回道:“咱看折子看怕了,不想看書了。”
朱元璋說的倒也不是借口。
按照史料上的記載,在洪武十七年從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短短八天中,朝廷就收到了全國各地送上來的奏折1100多件。
這些奏折一共共說了3000多件事情,以每件奏章1000字計,也有110多萬字,這樣算下來,朱元璋平均每天光看就要看20多萬字,而且還要進行批閱,可想而知,他說看怕了一點也不奇怪。
他和雍正,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勤勉的兩個皇帝了。
朱辰道:“來書店不是為了看書,看來是有別的事了?”
朱元璋笑了,點頭道:“看來什么都瞞不過朱先生,是這樣的,松江特區那邊雖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是也存在不少問題。”
見朱元璋那邊已經開始和朱辰聊起來,其他三人自然是先放下手中的書本,坐了過來。
朱元璋把松江特區那邊的問題說了一下。
包括在推廣紡織業的過程中有官員急功近利,甚至做出馬踏青苗,水淹農田的事情,更有地主鄉紳,趁機兼并農民的土地,這就導致了大量的農民失去土地,變成流民。
還有地主鄉紳見紡織有利可圖,不僅圈地,而且還將那些世代租種他們土地的佃農趕出家園,改種棉花。
失去土地的農民成為了流民,為了活下去,大量的流民只得流入城鎮,以打工為生。
隨著大量的人口流入城鎮,農村的人口急劇下降,有的地方甚至十室九空,出現了荒地無人開墾的情況。
聽罷朱元璋的講述,朱辰沉思片刻,回道:
“首先,在說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明確一個概念,什么是流民?”
“流民出自《管子·四時》:‘禁遷徙,止流民,圉分異。’指的是那些因受災或者其他原因而流亡外地,生活沒有著落的人。”
朱元璋等人點頭。
他們當然知道流民的概念,特別是朱元璋,他還親自當過流民。
只是他們不知道,朱辰為什么要說這個。
朱辰繼續道:“但是現在,松江特區那些失去土地,離開家鄉,流入城鎮的百姓卻不再是流民,因為隨著松江特區紡織業的發展,那些曾經的流民不再是生活沒有著落,他們可以進入紡織廠打工,或者從事因為紡織而帶動起來的運輸餐飲等其他行業。”
“還記得我之前說過的那個人類歷史發展的定律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而生產關系又反過來作用于生產力。”
“紡織業生產力的提升給流民提供了工作崗位,而流民的流入又促進了紡織業的發展。”
“所以,這些流民其實已經不能再稱之為流民,他們是一個新的階級,工人階級,或者也可以叫做無產階級,他們不再擁有生產資料,而是通過出賣勞動力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