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里,朱元璋朱標劉基三人止不住點頭。
他們三人有了前面的知識積累,經朱辰這么一說,他們便恍然大悟,前面那些理論上的知識,現在映照到了現實之中,前后一結合,理解起來就簡單多了。
就馬皇后聽得有些迷糊。
不過她也沒有多問,因為她就像是個落后的插班生,多問的話,會耽誤整個教學的進度,她能夠做的就是課后多努力,多補習,爭取把缺的課補上。
朱辰繼續道:“其次,那些馬踏青苗,水淹農田等行為,還有圈地運動,他們當然是錯的,急功近利,激起矛盾,破壞了大量自給自足的農民家庭,但凡事都有兩面性,我們要用辯證的方法去看待問題。”
“矛盾和斗爭看著是壞事,但它卻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正是因為這些急功近利的行為,使得大量百姓失去土地或傳統生計,只能涌入城市,靠出賣勞力為生,這就間接促使了工人這個階級的誕生,而工人階級的誕生,也衍生出了一個社會發展中很重要的環節,那就是分工。”
分工這個概念,朱辰第一次提出,但朱元璋等人基本都能聽得明白,因為字面上的意思很好理解。
但朱辰講的顯然不僅僅是字面上的意思。
朱辰道:“在松江特區出現之前,一般的農民家庭他們不但要種地,還要紡織,一年到頭基本上都是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對嗎?”
朱元璋等人點頭。
朱辰說的其實是小農經濟,這種經濟體系在明朝達到了巔峰,朱元璋他們當然不陌生。
朱辰繼續道:“但是松江特區出現以后,你們有沒有發現,這種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已經被打破了,工人們在紡織工廠里面打工,獲取工資,有了工資他們就可以生存下去,但是他們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可以自給自足了,因為他們需要吃的,他們還需要穿的,還有住的行的等等這些,這些東西都需要他們拿從工廠里面出賣勞動力賺取的工資去換。”
“也就是說他們已經成為專門紡織的工人,他們就需要有人專門種地來給他們提供糧食,也需要有人專門建房子給他們住,整個松江特區開始走向分工合作,這也是為什么松江特區紡織業的繁榮也帶動了其他行業的繁榮,這其實是分工的結果。”
聽到這里,朱元璋朱標劉基三人的表情都不再是像之前的輕松,而是開始凝重起來。
因為朱辰現在已經開始說新的知識,新的概念。
他們不得不打起精神,去思考,去理解。
朱辰繼續道:“分工還有另外一個好處,那就是同樣數量的勞動者,相同時間內可以完成比過去多得多的工作量,也就說,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了。”
“為什么這么說呢?”
“原因有三,一是勞動力因為專職做一件事而使得他們的技藝更加的精湛,就好比賣油翁的故事,無他,唯手熟爾。”
“二是分工使得勞動力從一種工作轉移到另外一種工作上的時間損耗減少了,你可不要小看這個工作轉移上的時間損耗,他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多得多,就好比你又要耕種又要織布,今天你去耕種了,回來想要織布肯定不能無縫連接,中間肯定要有一段很長的休息或者說是調整時間,但如果是工廠里的織布,每天八小時內都是高強度工作,專心致志,效率是不是要高上許多?”
“三是因為分工使得機械的發明和改良更多了,因為人們專注而且重復去做一件事,就使得他們有可能發現更加簡單和便利的方法來完成他們的工作,所以歷史上很多機械的發明和改良,其實都是來自于工人。”
朱元璋幾人點頭。
朱辰繼續道:“那么問題來了,既然分工有那么多好處,那我們為什么一直以來都沒有主動去選擇分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