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
聽到這個名字,朱元璋他們竟是大概能聽出幾分意思。
因為在華夏的歷史上,白銀一直是主要的貨幣材料之一,“銀”往往代表的就是銀子,而“行”則是一個行業機構的稱謂,類似與布行,商行等。
這是一個專門辦理銀子業務的機構。
果然。
朱辰也是說道:“所謂銀行,就是一個依法成立的,經營貨幣信貸業務的機構。”
話雖這么說,但是朱元璋他們只有一個很粗糙的概念,對于‘銀行’兩個字的理解,仍舊停留在字面上。
見幾人仍舊是一臉的疑惑,朱辰也不急,喝了一口茶后,道:“不急,我給你講個故事,你們可能就可以理解了。”
“話說,有一個國家,一些商人通過經商致富,成了有錢人,因為是行腳商人,所以他們當中有一部分人為了安全,就都把金銀寄存于官府那里,尋求官方保護。”
“但是有一天,戰爭爆發了,為了籌措軍費,政府征用了商人們寄存在官府那里的黃金。”
“最后,雖然被征用的黃金都還給了原來的主人,但是商人們卻感覺到,官府不再安全了。于是,他們把錢存到了金鋪那里。金鋪就為存錢的人開立了憑證,以后拿著這張憑證,就可以取出黃金。”
“很快地,商人們就發現了,需要用錢的時候,根本不需要取出黃金,只要把黃金憑證交給對方就可以了。”
“再后來,金鋪恍然大悟,原來自己開立的憑證,居然具有貨幣的效力!”
“他們抵抗不了誘惑,就開始開立‘假憑證’。”
“但是神奇的是,只要所有客戶不是同一天來取黃金,“假憑證”就等同于‘真憑證’。”
聽罷朱辰講的這個故事,朱元璋幾人更疑惑了。
朱元璋將疑惑問了出來:“可是,這‘假憑證’和大明寶鈔有什么區別?”
“這個問題問得好!”
朱辰點頭,再次給了朱元璋肯定,然后道:“故事中金鋪開出的‘假憑證’,乍聽之下,確實與大明的寶鈔有很大的相似,都是開憑據,空手套白狼,都是代替金屬貨幣,但你只要仔細想一想,就會發現其中也有不一樣。”
朱元璋幾人仔細的想了想,還是沒有發現其中的不一樣,都是眼巴巴的看著朱辰。
朱辰道:“大明寶鈔在發行的時候,壓根就沒有考慮過兌換的問題,也就是說,朝廷發行寶鈔了,獲得了這些寶鈔的價值,而寶鈔到了百姓的手中,他們也可以交易,但想要用這些寶鈔換回真金白銀,那卻是不可能的,對嗎?”
朱元璋點頭。
事實上,大明的做法更甚,寶鈔只出不進,或者大出小進,朝廷發鈔支付官俸軍餉和向民間收購產品,但征稅卻不收鈔或僅搭收少量寶鈔,連朝廷自己都不收民間的寶鈔,更不要說寶鈔換真金白銀了。
朱辰繼續道:“而金鋪不一樣,首先金鋪是有真金白銀的,因為這些真金白銀是商人們存進來的,雖然他開了‘假憑證’,但是,人家一旦拿著憑證來想要換回金子,金鋪是能夠拿出金子來兌換給人家的。”
“假如你是存金子在金鋪的商人,你的憑據能夠換回你存在里面的金子,你還會懷疑憑據的真假嗎?肯定不會呀!可是,一旦你兌換不了你的金子,就算是真的憑據,你也會認為是假的憑據,就像大明寶鈔那樣,對嗎?”
朱元璋四人深以為然的點頭。
聽到這里,他們似乎抓到了什么,但似乎又沒有完全抓到要領。
朱辰道:“金鋪的做法就比大明寶鈔高明的點就在于,他的倉庫里儲備有真金白銀的,就算他多發了一些‘假憑據’,但是這些‘假憑據’和真憑據一樣,都可以從他們的倉庫里兌換回真金白銀。”
“為什么可以做到這樣?”
“因為金鋪抓住了一點,那就是極大概率下是不存在所有人都在同一天來兌換金子,這就給他們拆東墻補西墻留下極大的操作空間,而且一旦建立起信用體系,就會有更多的人把金子存進來,有存有取,這就讓金鋪的進入一個平衡的狀態。”
“所以,金鋪只需要倉庫里儲備有真金白銀,就可以按照儲備金的一定比例超發‘憑據’,這樣一來,他們不僅可以將‘憑據’的數量放大,而且不會出現‘憑據’體系崩潰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