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外三里的農田里。
晨光熹微,秋日的田野上,薄霧還未散盡,遠處的山巒若隱若現。
朱元璋帶著滿朝文武出了京師,來到這田間地頭里,田埂邊的野草上還掛著露珠,打濕了他們的褲腳。
“父皇,”朱標跟在朱元璋身后,“前面就是今年初春時候推廣種植的紅薯地了。”
朱元璋點點頭,他今天特意換了一身粗布衣裳,腳上穿著草鞋。身后的百官們也都是換上了便服。
事實上,朱元璋早就已經知曉了紅薯的產量驚人,但是他還是帶著滿朝文武親自來見證。
為的就是給推廣紅薯造勢。
上一次在朝堂上,朱元璋已經給百官嘗了紅薯,并講明了紅薯驚人的產量,但畢竟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這一次他帶著百官一起來見證,相信從今天開始,紅薯之名將傳遍整個大明,真正的完成全國范圍內的推廣。
田埂上,老農張老漢正帶著幾個農戶已經等候,見皇帝親至,連忙跪地行禮。
“各位鄉親莫要多禮,都起來吧,”朱元璋親自扶起張老漢,“今天咱與諸位臣工一起前來,是和你們一起干活的。”
張老漢戰戰兢兢地遞過鋤頭:“皇上,這......”
朱元璋微笑著接過鋤頭,大步走進田間,他蹲下身,仔細查看紅薯藤:“這紅薯種得真不錯!”
夸贊一聲后,朱元璋揮起鋤頭,開始挖土。
鋤頭入土的瞬間,他感受到了一種久違的親切。泥土的芬芳讓他想起了年少時在鳳陽老家種地的日子。
“諸位臣工,”他回頭招呼,“愣著干嘛呢,都動起來啊!”
鋤頭當然是讓皇上先動,但是現在皇上都動了,百官豈敢不動?
百官紛紛下地,一時間,田間響起此起彼伏的鋤頭聲。
有些官員拿了一輩子的筆,一鋤頭下去,差點閃了腰,相當的笨拙,但也有把鋤頭揮舞得相當熟練的官員。
百態盡出,不過大家都很賣力。
因為大家都很好奇這紅薯的產量究竟有沒有那么神,更關鍵的是,一旁的史官和通政司的主筆劉三吾正拿著毛筆,在一旁時刻準備著記錄下這可能名留史冊的名場面。
“有了有了!”
聽見朱元璋的喊聲,百官連忙圍了過去。
只見他挖開的土坑里,一個挨著一個,結滿了紅薯,大的有拳頭大小,小的也有雞蛋大。
紅薯皮是淡淡的粉紅色,沾著新鮮的泥土,在晨光中泛著光澤。
“這么多?”
“這……這得有五六斤吧?”
“恐怕不止!”
“畝產勝種谷十倍,皇上誠不我欺!”
百官紛紛發出驚嘆聲。
這個時候,朱元璋舉起鋤頭,想要繼續將這株紅薯挖出來。
“等等!”
李善長卻是突然叫住了朱元璋。
朱元璋一怔,其他所有大臣也都是一怔。
李相這是何意?
在所有人疑惑的目光下,只見李善長也顧不上禮儀,直接跪在地上,用手扒開泥土,一邊扒一邊道:“這是大明的祥瑞,用鋤頭挖恐會挖壞!”
眾人一聽,頓時恍然。
“還得是李相,這話說得在理!”
“李相,我來幫你!”
有官員站出來,跪下來幫李善長一起用手去扒開泥土,有第一個就有第二個,眾官員紛紛趴下來扒泥土。
把一旁的老農都看傻眼了。
挖個紅薯而已,至于嗎?
不過他看著皇上在一旁笑得見牙不見眼,也不敢吱聲。
而他看不見的是,朱元璋臉上的笑意中卻閃過一抹玩味。
李善長是會來事的。
如果是以前,他會發自內心的高興,畢竟誰都喜歡別人的恭維,而且紅薯確實也是大明的祥瑞。
但是現在,他站在了一個更高的角度。
他從朱辰那里,看過了后面的歷史,接觸到了后世的先進思想,也擁有了更廣的視野。
所以,對于李善長恰到好處的舉動,他不會再像以前那樣一味的高興。
而且對于李善長也更多了一分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