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特區在劉基的操持下,漸漸的恢復了穩定。
工廠開始啟用蒸汽紡織機替代傳統的人工紡織機,這讓生產的效率一下子提升好幾倍,雖然前期的投入要更多,但沒有工廠能夠拒絕這生產效率的巨大提升。
傳統的小作坊徹底被取代。
而工人這邊,經過了一定的培訓,已經能夠適應新的機器。
新機器需要的人工比之前少了,但也只是讓只是讓參與紡織的工人少了,因為分工進一步細化,反而衍生出更多新的工作崗位。
有負責運輸煤體的,有給機器燒煤的,有負責機器維修保養的,有負責布匹倉儲運輸的等等。
所以,與布匹相關的上下游產業,煤炭,運輸等產業,也跟著一起發展起來。
量變引起質變,而松江特區也快到了質變的時候。
每一個人都重新忙碌了起來,
整個松江特區恢復了活力,而且經過這一次進化,松江特區就像是一臺愈發精密的機器,每個人構成這臺機器的一個個零部件,不停的運轉,最終生產出來一匹匹棉布以及其他產品。
比之大明的其他地區,這里簡直就像是另外一個世界。
周邊的勞動力不斷的被這里吸引,往這邊涌來。
特別是年輕人。
他們當中開始以去松江特區打工為榮,打工雖然辛苦,但是賺到的銀子卻是他們在老家無法賺到的,甚至是不敢想象的。
而且在這里,他們見到了他們不曾見到過的繁華,那讓他們沉迷。
每每回鄉,他們都要打扮得光鮮亮麗,吹噓一番,這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涌向松江特區。
整個松江特區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城鎮化,百姓開始脫離土地的束縛,涌向城鎮,以打工為生。
這也讓資本階級和工人階級開始成為松江特區的主流。
作為松江特區的領頭人,劉基是最清楚這一點的。
因為現在松江特區的生產力提高了,而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一旦生產關系適配生產力,則會推動生產力的進步,反之亦然。
朱辰教的那些知識,許多在松江特區都得到了印證。
劉基按照上一次朱辰所給的解決方案,白天去落實這些方案,到了晚上,劉基還要繼續編制符合松江特區的《勞動法》。
從星夜趕回京師的那天開始,劉基就沒有怎么好好歇息過,他已經年逾花甲,本來想著在洪武三年就退了,沒想到后來來了松江特區,一干就是兩年多快三年,他的全部心血幾乎都撲在這上面了。
現在,松江特區是穩定下來并往前發展了一大步,但劉基也倒下了……
……
朱元璋收到劉基病倒的消息,一時之間有些錯愕。
如果按照原來歷史的軌跡,劉基是洪武八年的正月下旬感染了風寒,他知道之后,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御醫開了藥方,劉基照單抓藥回來煎服用,隨后病死。
可是現在才洪武六年,劉基便開始身染重病?
這已經偏離了原來的歷史軌跡。
事實上,何止是劉基,大明王朝甚至可以說這個世界所有人的命運,在他走進書店的那一刻開始,已經全部開始發生了改變。
“父皇,讓兒臣帶御醫去看一下劉先生吧。”朱標請命。
現在劉基還是很關鍵的,如果他真的沒了,朱元璋想不到誰能接替他現在的位置。
朱元璋想了好一會,最終還是搖了搖頭。
“讓胡惟庸去。”
……
胡惟庸最近很不順利。
這一切似乎要從三年前說起,三年前他原本有望登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中書省丞相之位,當時恰逢上一任左丞相楊憲被誅,右丞相李善長極度看好他,并斷言他必然能夠登上丞相之位。
他自己也是躊躇滿志。
然而,誰能想到,李善長的請辭被否了,楊憲被誅后空出來的左丞相之位也都一直在空著。
他就是上不去。
丞相之位近在眼前,卻又遠在天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