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這話聽得朱元璋朱標劉基幾人目瞪口呆。
松江府被劃定成為特區以后,主要以發展紡織產業為主,雖說和其他地區已經有了相當大的不同,但總體的制度還是一樣的。
賦稅制度作為基本國策,如果連賦稅制度不一樣的話,那就是說基本國策都不一樣了,這必然會引起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導致更多的制度都變得不一樣。
一個國家,如果選取某個地區作為試點,朱元璋他們倒還相對容易接受,畢竟是帶著試驗性質的,去驗證某樣東西的可行性。
但是,實行兩種制度,那概念可就完全不一樣了。
自秦始皇大一統華夏以后,書同文,車同軌,就沒有再出現過這樣的情形。
這未免也太大膽了吧?
“真的可行嗎?”朱元璋還是
朱辰回道:“事實上,現在的松江特區,無論是大明現行的稅收制度,改良后的一條鞭法,還是雍正改革的三個辦法,都已經不再適應松江特區,這些賦稅都是以田地農業為主,而松江特區已經處于資本主義萌芽的階段,由農業經濟逐漸向商品經濟轉型。”
“既然是商品經濟,就應該更注重商業這方面的稅收。”
“而大明初期的商稅,其實是非常低的,倒不是因為朱元璋心疼那些商人,而因為朱元璋出身貧苦,對于底層的生活有著較深的體會,他也想底層百姓能夠過得好一些,他認為,商稅過重會導致商品價格過高,影響民生,元末商稅的稅率是十三稅一,大明建國后放寬到二十分取一,不久又放寬到三十稅一,而且對于民間生產工具、生活資料、文化用品以及嫁娶喪祭物品等的販賣,都給予免稅。”
“這對于當時的百姓和商人而言,當然是好事。”
聽到這話,朱元璋嘴角又開始忍不住的微微揚起,朱辰夸他的一句話,頂得上百官拍他馬屁十句。
可是,朱元璋突然又意識到了什么。
不對呀。
什么叫當時?
難道說后面就不是好事了?
朱辰并不在意朱元璋的神色變化,繼續道:“朱元璋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到明朝中后期,工商業逐漸發達,這個時候國家重心,應該從收農業稅,轉到收工商稅才對,只要工商稅收得上來,國家財政就不會那么困難,就有銀子練兵,改革落后的軍戶制度,兵一練好,西南和東北的外敵,都不是問題,國家出現災荒之時,有足夠的銀子賑災,也不會有那么多的造反。”
“但是,這些工商稅偏偏收不上來,是因為有人故意阻撓,阻撓的這些人,正是哭喊著‘祖制’和‘藏富于民’的文官集團。”
“朱元璋怎么也沒想到,他用來維護皇權的祖制,最后變成了文官們用來抵抗皇權的工具。”
聽到這里,朱元璋的臉一下子傻眼了。
果然很多事情,單單看表面和當下的話,是不能判斷它的好與壞的,必須要經過時間和實踐的印證。
“所以,如果還是以舊的稅收制度去對待松江特區,很顯然是不能真正起到合理收取松江特區稅收的效果,必須要有新的稅收制度。”
“而新的稅收制度,又明顯不適應大明的其他地區。”
“這就回到了你最初的問題,大明朝廷該如何去收取松江特區的賦稅,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松江特區要一個新的有別于其他地區的稅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