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里,朱元璋馬皇后朱標劉基四人都是不約而同的點頭。
他們很喜歡聽朱辰給他們講課。
因為有很多在他們看來難懂的知識,枯燥的知識,朱辰都能夠結合史料給他們講得很生動。
而且來龍去脈,各中緣由,朱辰都給他們講得明明白白的。
事實上,朱辰并沒有什么系統,就是他以前是做補習老師的,再加上他寫的時候也需要查閱很多的資料,總之一句話,就是看得多,記得多,想得多。
這個時候,朱元璋又拋出了新的問題:“可是松江特區需要一個什么樣的新的稅收制度?”
朱辰想了想,回道:“我覺得,先不用太復雜的稅收,像增值稅這種合理公平但過于復雜的稅收,可以暫時先撇在一邊。”
增值稅?
朱辰雖然說先撇在一邊,可是朱元璋一聽合理又公平,就又露出好奇的神色。
這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賦稅,可以做到這樣?
“要不說說看,反正時間還早,今日也無事。”朱元璋笑呵呵的道。
朱辰想了想,最終還是說了:“所謂增值稅,是以商品在流轉過程中產生的增值額作為計稅依據而征收的一種流轉稅,針對商品或服務在生產和流通各環節的增值部分征稅,其核心在于對每個環節的‘增值額’征稅,而非對全值征稅,說白了,就是有增值才征稅沒增值不征稅。”
對于這段概念,朱元璋幾人自然是聽得云里霧里。
朱辰也不急,喝了一口茶潤潤嗓子后,道:“我們假設增值稅的稅率是13%,以棉花為例,棉花作為原材料,銷售給紡紗廠的時候,賣一百兩,棉花種植戶就需要繳納十三兩的稅,對嗎?”
朱元璋幾人點頭。
朱辰繼續道:“紡紗廠購進了一百兩銀子的原材料棉花,加工成為紗錠,賣出去了二百兩,按照稅率,他需要繳納二十六兩的稅,但增值稅只算增值部分,這部分等于銷售額減去購進成本,也就是一百兩,所以紡紗廠應納增值稅實為十三兩。”
“織布廠又需要從紡紗廠購進紗錠來進行生產,進貨二百兩,成布賣出三百兩,他也一樣,只需要繳納增值部分的稅額。”
“以此類推,織布廠又到成衣廠,成衣廠又到銷售的衣行,最終到消費者的手里。”
“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只收商品增值部分的稅額,而這件商品總增值稅,則是這每一個環節收取的增值稅的總和。”
“而生產商為了確保利潤,會將這些增值稅當做成本一層層的都加在這件商品上面,最終由買這件衣服的消費者來承擔。”
“這樣做為什么說合理又公平呢?”
“因為增值稅通過抵扣機制,避免了重復征稅,最終由消費者承擔。每個環節的生產者只需對增值部分納稅,稅負得以合理分配。”
聽罷朱辰的解釋,朱元璋幾人臉上都是一道道黑線。
他們知道朱辰已經很努力去給他們解釋了,而他們也很努力的想要去理解了,但終究還是一陣頭大。
一件衣服都這么復雜了,而現在松江特區的商品樣式越來越多,這誰能算得清啊?
朱元璋撓頭道:“要不,咱們還是說點簡單的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