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你們現在已經不是秀才了,統統給我抓起來!”
話音落下,在場的所有生員全都傻了。
這……
皇上這也太狠了吧?
打入死牢,秋后問斬?
啊?
帶頭罷考者,當場就有人嚇尿了褲子。
而其他參與罷考者,也統統面如死灰,“革除功名,永不錄用”這八個字就仿佛是一記悶棍狠狠地敲在他們腦袋上。
“不是,大人,我我我……我是被蠱惑來的!”
“錯了,大人,我錯了,求求給個機會……”
當場就有參與罷考的考生反悔。
“現在說這些已經晚了,到牢里聽候發落吧!”
江浙的罷考事件,最終走到了朝廷強勢鎮壓,罷考者被打入大牢這一步。
這也讓這些生員背后的家族勢力以及地主鄉紳好一陣錯愕,沒有人想到朱元璋會如此之強勢。
不給任何談判的機會,上來直接就是一把按死。
帶頭者秋后問斬,參與者革除功名,永不錄用,其背后的家族也被牽連追繳稅款。
“好好好!皇上這是要把全天下的讀書人都得罪死啊!”
“我就不信了,皇上能抓了江浙的學子,還能把全天下學子都抓了不成?”
“不錯,越是這個時候,我們讀書人就越是要團結!”
“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說攸聞!”
“江浙的學子別怕,你們身后還有千千萬萬的學子,還有全天下的學子!”
眼見事態越鬧越大,世家大族和地主士紳們并沒有慌,因為這反而是他們喜聞樂見的。
因為事情鬧得越大,站到他們那邊的讀書人就越多。
到時候,全天下的讀書人都站到他們那邊的時候,看皇上這個孤家寡人還能不能也像今天這般硬氣?!
所以,他們只需要靜靜的看戲,或者煽風點火,添上猛料,讓這把火燒得更加猛烈。
一時間,全國各地謠言四起,人心惶惶。
這個時候,一篇署名為朱元璋的文章,出現在了《明報》上。
文章首先以強硬態度表明朝廷對罷考事件的立場,強調士子必須遵守法度,不得恃功名而抗命。
隨后指出鬧事生員們恃功名為護符,抗糧罷考,刁惡成風,并強調朝廷設科取士,原欲得讀書明理之人,豈容此等無賴之徒借端挾制?
文章明確表示,凡參與罷考者,輕則革除功名,重則治罪,絕不姑息。
同時,文章再次強調,士紳與平民同為國家子民,理應共同承擔賦役,特權只會導致“貧者愈貧,富者愈富”,違背圣賢倡導的“天下為公”之理。
改革是為了“均平賦役,恤養窮黎”,是為了全天下的百姓,而非針對士人,真正的儒者應“以天下為己任”,而非只顧私利。
若只顧私利而罔顧天下百姓,那還是讀圣賢書的士子嗎?那是百姓的敵人!
你們這些文人不是喜歡道德綁架嗎?
這一次,朱元璋也來了一次道德綁架,整篇文章以儒家理論包裝政策,在諭旨中引用經典,將改革與文人的道德責任直接綁定。
你們不是天天把“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掛在嘴邊嗎?你們的終極理想不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嗎?怎么到了為百姓均平賦役的時候,你們就抗糧罷考了?
文人既讀圣賢書,便應“知君臣之分”,罷考是“目無君上”,不支持新政就是“為了一己之私而罔顧天下百姓”,違背孔孟之道。
文章一出,整個大明嘩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