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賤籍都解除了?”
朱元璋一怔,旋即問道:“為什么?”
朱辰回道:“明朝的戶籍制度,可以說是華夏歷史上迄今為止最為系統化、嚴格化的社會管理體系之一,其核心是‘戶帖制’和‘黃冊制度’。”
“所謂‘戶帖制’,便是將全國戶口分為‘民戶、軍戶、匠戶、灶戶’等主要類別,并保留部分‘賤籍’,如樂戶、丐戶、疍戶等,”
“這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是,職業身份世襲,不得隨意更改。”
“也就是說,如果你家是軍戶,那你們家就只能世代從軍,不得轉行。”
“而黃冊制度’則是記錄著每家每戶的人口、土地、賦役情況,由戶部存檔,百姓離開本籍需申請‘路引’,否則視為‘逃戶’,可被拘捕。”
“我說得對嗎?”
朱元璋點頭。
心說:這還用你說,咱比誰都要清楚大明的戶籍制度。
朱辰繼續道:“這樣的戶籍制度有什么好處呢?”
“首先是穩定社會秩序,通過戶籍固化職業,減少流民,防止社會動蕩,軍戶、匠戶等專業戶保障了軍隊、手工業的穩定供應。”
“其次,確保賦稅和徭役征收,黃冊詳細記錄人口和土地,便于朝廷征稅、征發勞役,使基層管理更高效,減少逃稅現象。”
“其三,對大明從戰后百廢待興的狀態迅速恢復過來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匠戶制度維持了官營手工業,比如如瓷器、絲綢等的高質量生產,灶戶制度保障了食鹽專營,成為朝廷重要財源。”
朱元璋繼續點頭。
對于這些優點,他當然是認可。
但是他也知道,朱辰接下來就要講它的缺點了,而且按照朱辰講解知識的慣例,先講優點就算講得天花亂墜,后講的缺點都要更加的嚴重。
果不其然。
朱辰繼續道:“凡事都有兩面性,那這套戶籍制度的弊端又在什么地方呢?”
“首先是階層固化,阻礙社會流動,職業世襲導致軍戶、匠戶后代難以改變命運,社會上升通道狹窄,賤籍人群受歧視,無法參加科舉,加劇社會不平等。”
“其次,戶籍束縛,百姓負擔沉重,軍戶世代當兵,逃亡現象嚴重,匠戶長期服役,影響民間手工業發展。”
“其三,人口流動受限,影響經濟發展,路引制度阻礙商業流通,抑制市場經濟活力,明后期流民增多,戶籍制度逐漸失效。”
“其四,黃冊制度腐敗,數據失真,地方官員篡改黃冊,隱瞞人口土地,導致朝廷稅收減少,明中后期黃冊流于形式,戶籍管理混亂。”
朱元璋眉頭微微皺起,很顯然,他在思考朱辰說的話。
倒也不是沒有道理。
朱元璋沒有說什么,繼續聽朱辰講下去。
朱辰繼續道:“大明嚴苛的戶籍制度從一開始的確為大明迅速從戰后的混亂狀態穩定下來起了不小的作用。”
“但從明宣宗開始,也就是大明朝的第五位皇帝開始,便已經開始出現軍戶、匠戶大量逃亡的現象,戶籍制度開始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