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回歸的消息,很快便傳遍了整個大明,朝野上下都在熱議,有人說沒有那么夸張,有人說親眼所見,就是那么夸張,一時之間,真真假假的消息亂飛。
這個時候,關于這件事的報道出現在了《明報》上,《明報》對此做了大篇幅的,詳細的報道。
報道一出,朝野上下一片嘩然。
《明報》現在對于大明而言,是非常權威的報紙,上面刊載的東西得得到了大明上下普遍性的認可,許多人都是通過它去了解天下事。
所以,《明報》報道了燕王這件事以后,就相當坐實了燕王出海回歸帶回來了大量財富的真實性。
誰都沒有想到,出海不到兩年的燕王,竟然帶回了如此巨量的財富。
這讓百姓們在熱議的同時,對海外多了一分向往,特別是沿海的百姓,他們天生對海洋熟悉,并不懼怕海洋,如果海外真的藏著巨量的財富,很多人愿意去冒這個險。
還有一些商賈,他們本就從事海外貿易,現在都顯得很興奮,對于更遠的海外躍躍欲試。
然而,比他們都要興奮的,是那些有先見之明,搶得先機購入皇家貿易集團股票的富商巨賈。
股份制合作是從松江特區開始的。
當時的松江特區一窮二白,朝廷也拿不出什么資金來,所以便聽從朱辰的建議,采取了股份制合作的模式,最終成功將松江特區發展了起來。
而當時敢于第一個吃螃蟹,通過購買股份參與到其中的商賈,最后都跟著起飛了,應了那句話,當站在風口上,豬都能起飛。
所以,這一次皇家貿易集團再一次通過股票募集資金時,許多人毫不猶豫,爭先恐后的購入。
這些投入的資金被用于建造寶船廠和寶船,包括出海的人員物資等等。
然而,皇家貿易集團并不像松江特區那樣,立馬見效,兩年過去了,甚至一點動靜都沒有,這也讓不少投資人有些心灰意冷,頗有非議。
峰回路轉,柳暗花明。
朱棣這一次帶著巨量財富回歸,無疑是一劑強心劑,讓這些投資人瞬間興奮不已。
因為這意味著,他們的投資終于有回報了。
分紅。
這個概念從松江特區時候開始有的,現在,所有投資人都在期待著皇家貿易集團的分紅。
果然沒讓他們久等,分紅來了。
每個投資人都可以根據自己手中的股票份額,去駐點在京師的皇家貿易集團辦事處領取分紅。
皇家貿易集團辦事處內。
此刻,幾乎所有參與了投資的商賈全都帶著手中蓋有印章的股票份額來了,興奮且期待的等待著分紅。
然而……
當他們拿到分紅時,卻全都傻眼了。
???
每個商賈的額頭幾乎都是掛了一串問號。
不是他們想象中的白銀珠寶,而是同等價位的胡椒,蘇木等香料。
“雷城東,胡椒十斤,肉桂五斤,肉豆蔻五斤,蘇木二十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