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將朱棣從天竺那邊回來的情況像是竹筒倒豆子一樣,一五一十的向朱辰說明。
順帶的,他還將他用胡椒等香料當做分紅分給那些投資商也都一并說了。
“你覺得咱這法子怎么樣?”說完,朱元璋還不忘問朱辰,想要聽一聽他的評價。
“嗯……”
朱辰沉吟片刻,道:“其實在原來的歷史軌跡中,大明后來還真出現過和你這個胡椒分紅如出一轍的案例。”
“哦?”
這回輪到朱元璋來了興趣:“到底怎么回事?”
馬皇后朱標劉基三人也都是露出驚訝且好奇的神色,沒想到大明后來還真有和朱元璋一樣這么干的。
朱辰道:“一般情況下,官員的俸祿一般是以銀子為主,輔以糧,絹等物,對嗎?”
幾人點頭,對于這個他們自然似乎很熟。
“但是,大明的國庫一直都是非常緊張的,所以,銀子這一塊都是能省則省,轉而以糧,絹等實物相抵。”
“到了隆慶萬歷年間,隆慶皇帝駕崩,前首輔高拱去職,給萬歷皇帝和首輔張居正留下了一個爛攤子,彼時的大明朝廷已經是捉襟見肘,國庫之中的存銀幾乎就要見底了,這個時候,南方的兩廣等地又爆發了少數民族的叛亂,巨額的軍費花銷,使得大明的財政更加雪上加霜。”
“在這樣的情況下,朝廷又面臨著給國家官員發放俸祿的問題。各個地方都需要用錢,一時之間無論如何閃轉騰挪,如何拆東墻補西墻都難以把各方都轉圜周全。”
“面對這樣的情況,張居正這個新首輔也是皺著眉頭沒主意,但是自己才新上任首輔,總不能上來就連百官的工資都發不出了吧?現在滿朝文武可都眼巴巴等著朝廷的銀子發下來,還有一些居心叵測的政治對手也都在暗中等著看他張居正的笑話呢!”
“如果你是張居正,你會怎么做?”
如果是其他時候聽到朱辰的這個問題,恐怕要想上一會,而且幾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但是現在聯系朱辰前面說的,自然是很快便想到了答案。
“胡椒折俸?”
“不錯!”
朱辰點頭道:“張居正想到了一個辦法,那便是胡椒蘇木折俸。”
“永樂年間,永樂帝朱棣讓鄭和七次下西洋,而在這七次下西洋中,鄭和從東南亞、印度等地帶回大量香料,其中胡椒和蘇木是最主要的香料,據《明實錄》記載,這些香料高達百萬斤之多,導致國庫香料堆積如山,朝廷自然是用不了這么多香料的,而且用了幾代人都還用不完。”
“所以,張居正提出的所謂胡椒蘇木折俸,實際上是這么個意思:國庫里面雖然銀子不夠,但是卻有很多在民間價值不菲的物品,而這些物品當中就有胡椒蘇木。原本這兩件物事一個是佐料,一個是中藥,在庫房里面放久了是要發霉的,正好可以提前發給官員折抵俸祿。”
朱元璋幾人一下子聽明白了是怎么回事,都是露出恍然的神色。
原來那人是后來掀起萬歷新政的張居正。
一個用香料折分紅,一個用香料折俸祿,倒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過劉基似乎并不是特別關心這個,而是追問道:“那后來怎么樣了?”
“后來……”
朱辰喝了一口茶后,徐徐道:“用胡椒折俸,對于朝廷而言,表面上看起來,自然是好處不少,一是去掉香料的庫存,二是大大緩解了財政上面的壓力。”
“但對于各大大小小官員而言,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對于他們而言,可以說是苦不堪言。”
“低級官員原本就俸祿微薄,再被胡椒折俸,導致‘俸祿不足以養廉’。”
“由于胡椒并非硬通貨,官員需自行到市場出售,但因供應過剩,往往只能低價賤賣,甚至堆積朽爛,無人問津。”
“一些清廉的官員,過得十分艱苦,逼得不少官員甚至靠借貸或貪污維持生計,加劇了吏治的腐敗。”
“由于合法收入不足,官員紛紛將經濟壓力轉嫁給百姓,盤剝百姓,收受賄賂,腐敗成風,形成‘官無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惡性循環。”
“胡椒俸祿本質是政府變相賴賬,導致官員對朝廷失去信任,士大夫離心傾向加劇。”
“所以,總的來說,這一制度雖暫時緩解了白銀短缺,卻加速了官僚系統的潰爛,成為明中后期社會治理失敗的縮影。”
“其教訓亦為后來的滿清“養廉銀”制度所借鑒,凸顯實物經濟向貨幣經濟轉型中的制度設計重要性。”
朱辰的話音落下,書店卻陷入了有幾分古怪的安靜之中……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