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說,對不對?”
這位家長發言給大家聽了一身汗,尤其是挺著的大肚子,系著領子的白襯衫,感覺級別至少是個廳局。
果然,他說完以后,家長們都不說話了,志愿者連連感謝,繼續介紹:
“前面呢,就要到我們京城大學的主校區——燕園校區了。”
“京大的歷史源遠流長,我不用詳細介紹,大家也都能從課本里學到了。它的前身是哪里,有同學或者家長知道么?”
“我知道,京師大學堂!”有家長搶答道。
“正確,當初晚清光緒皇帝聽從維新派的倡導,頒布變法新政,其中一項就是開辦新式學堂,這所學堂也就是京城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了。”
“京師大學堂的原址在沙灘后街,也就是故宮神武門附近、景山公園旁邊,現在那里還有京大紅樓等建筑遺址。”
“1952年的時候,由洋人教會創辦的燕京大學被拆分,文學院和理學院并入京城大學,京大也在那時搬遷到了現在的燕園校區,也就是燕京大學的舊址,這也是為何這里稱為燕園,到現在已有56年了……”
隨著志愿者一一介紹,整個京城大學的歷史和創建脈絡被梳理出來,大巴也緩緩從中關村北大街拐入了海淀路,最終駛入了京城大學的南門。
京城大學燕園校區,也就是主校區,有8個校門,其中比較正式的大門有3個,分別是東南門,南門和西門。
其中東南門用于游客出入,南門用于京大師生進出,西門則是最著名的“獅子朱門”,也是燕園最初的大門。
由于剛剛經歷過奧運會和殘奧會的賽事活動,南門的門柱上還貼著紅色祥云貼紙,兩側門柱拉起了“熱烈歡迎新同學”的紅色橫幅,整個校門在古樸中帶著一股別樣的熱情。
“好了,京城大學就給大家介紹到這,很感謝大家的配合和理解。”
“大家有序下車,清點好自己的行李,下車后會有其他志愿者引導入學程序。”
“最后祝各位學弟學妹們,大學生活愉快。”
“有困難可以來找我啊,我是京大化院大二的張野。”
志愿者指了指自己的志愿者名牌,家長和新生們起立鼓掌感謝后魚貫而下。
大巴車一路從五四路開到被譽為“亞洲第一書城”的京大圖書館,剛從大巴里出來,炎熱的空氣便瞬間將所有人包圍,但比空氣更熱烈的,是那熱熱鬧鬧的迎新氛圍。
“終于到了。”宋盞下車后感慨道。
他回首望去,只見整條五四路兩側種滿了郁郁蔥蔥的國槐,風吹過是樹葉沙沙的回響,樹蔭下,一個個綠色的迎新棚子搭在道路兩旁。
由于整條五四路的前半段幾乎都毗鄰著學生宿舍,因此這些迎新棚內都是指引新生住宿的志愿者們,而辦理入學報到手續,則要進入圖書館內的各院系檔口。
宋盞一家三口進入圖書館后,由于場館體量限制,老宋和李紅玫守著鋪蓋卷留在入口外廳休息等待,宋盞一個人背著包擠進了人山人海的迎新大廳。
“外院外院,外院的學生看過來啊!”
“工學院,工學院在這。”
“國際關系的新同學別走過了!同學不來報到也沒關系,可以聊聊天……”
宋盞路過了不少人數眾多的大院系,最終來到了無人問津的中文系攤位。
中文系攤位只有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在,男生正和旁邊的歷史系女生聊天,感嘆著難得的清閑,而女生則戴著一副厚眼鏡,看著手里的《中國新文學史稿》。
“您好,我是來報到的新生。”宋盞把手里的通知書遞過去。
此時圖書館的二層,幾名男女正和校領導一起向下俯視,一雙眼睛掃到宋盞的時候,臉上露出了一絲狐疑和驚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