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利最著名的作品是1968年的《2001太空漫游》,是無數科幻迷心中永恒的經典。
因為《楚門的世界》即將發售,不僅林燃署名了,而且里面主角的父母變成了倫道夫和珍妮。
這讓珍妮的心情不錯。
她接著說道:“這座建筑是深藍展覽館,但它的名字準確說應該叫技術方舟。
他希望通過克萊因藍的冷調和黑線的硬朗結合,營造出一種非人的、機械化的氛圍,暗示深藍超越人類情感的本質。”
克萊因藍是克萊因1958年發明的,并且在1960年5月以國際奇連藍的名稱在法國國家工業研究所注冊了油漆專利。
斯坦利在數十種藍色中,一眼就挑中了克萊因藍。
他們自然不用像普通市民那樣排隊,不過因為他們來的時間早,所以也壓根沒時間觀看人類和深藍的對弈。
只是匆匆在扇形觀眾廳掃了一眼。
巨大的機器,空曠的舞臺上只有兩把座位和一個透明箱子,箱子里是密密麻麻的電路和機械,箱子上則是國際象棋的棋子和棋盤。
在技術方舟,箱子通過玻璃做成透明的了,為了避免有觀眾說有人類棋手躲在箱子里控制棋子。
另外也是為了凸顯科技感。
“怎么樣?”珍妮問道。
菲利普的妻子安妮說道:“我感覺整個設計有點太冰冷了。
黑色和藍色的強烈對比,給我一種敬畏感。
我剛才想了想,在這樣的環境下,如果我親眼目睹了機器下贏了人類,那我會對技術產生一種更深的崇拜感。
進而對ibm有了一種對方就是高科技公司的印象。
我也不知道這是不是就是ibm想要達到的效果。”
阿美莉卡的科技企業做宣傳由來已久,最早都可以追溯到18世紀。
菲利普補充道:“這種設計是在試圖讓深藍呈現為一個既崇高又令人敬畏的存在。
大面積的克萊因藍帶來視覺震撼和哲學深度,黑色線條則為技術注入秩序與冷峻的感覺。
這種感覺很奇特。”
迪克的里經常確實出現過與棋類相關的隱喻和場景。
例如,在《泰坦的游戲玩家》中,整個故事都是圍繞一種復雜的策略游戲bluff展開的。
包括去年才出版的《高堡奇人》等作品中,他也經常使用類似棋局中的布局來作為象征性意象,去描繪權力和命運的較量。
因此站在“技術方舟”里,菲利普感覺自己腦海里的靈感都要爆炸了。
他有太多太多靈感在腦海里迸發,他已經下定決心,要在“技術方舟”這里一直呆到故事的輪廓描繪清楚后再回加州。
此時的他已經不是去年的他,手頭不再緊張,在紐約住幾個月甚至一年都不在話下。
“技術方舟”對外開放后,菲利普·迪克的簽售會也開始了。
因為他的簽售地點在出口。
從頭到尾簽售就沒停下來過。
本來菲利普·迪克還想抽空,沒人的時候跑到扇形觀眾廳去看一眼。
結果他壓根沒有時間。
甚至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最多有個喝口水的功夫。
離開退場的觀眾在看到有書賣,還是倫道夫的夢改編的,光是沖著這個就不得不買一本了。
有的紅脖子甚至把菲利普當倫道夫了。
他簽了菲利普·迪克之后,對方問他,你不是倫道夫嗎?
身邊的工作人員還得幫他解釋。
解釋后對方硬是不同意。
話里話外想讓菲利普·迪克在書的扉頁簽上倫道夫·林的名字。
技術方舟的展覽是一批一批。
一個買了對弈券的民眾進去,那么會放一批民眾一起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