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認為阿波羅計劃成功之后,他們就要開始探索火星。
結果六十年過去了,人類連月球都沒有辦法上了。
奧爾德林繼續往后看。
里面全部都是60年代的時候自己對奧爾德林循環器的設想。
和他記憶里的一模一樣。
包括字跡,他可以肯定就是他本人的字跡。
他又回過頭去看了眼信。
這才讓他感到震驚。
因為信上“奧爾德林,你想知道生命的意義嗎?你想真正的.活著嗎?”這句話,字跡居然是自己的。
奧爾德林想破腦袋都想不出來,自己什么時候會寫這樣的內容。
自己給自己寫,讓自己知道生活的意義,真正的活著?
奧爾德林心想,自己過去應該從來沒寫過吧。
但他很確定,字跡就是自己的。
“現在的技術這么發達了嗎?字跡能模擬的這么像?”
奧爾德林回到別墅里,拿出來反復看,思考自己到底什么時候寫了這個。
他很快排除了字跡是偽造的。
因為他很確定,這里面的內容就是他早期的想法,是他六十年代在nasa時候的想法。
奧爾德林循環器,公開是在1985年,因為那時候他覺得自己搞不定,所以選擇和普渡大學合作,希望能夠共同完成這個概念的論證。
但實際上,這方面的工作他早就開始了。
關于建立地球-火星循環飛行器的想法,在1962年他加入nasa成為宇航員之前就已經有了。
奧爾德林是第一位擁有博士學位的宇航員,而且是軌道力學方面的博士,因此他被宇航員們調侃為會和博士()。
1985年的奧爾德林循環器。
現在已經過去了三十五年。
早就沒人對奧爾德林循環器抱有期待。
甚至連他自己也不再期待。
結果這封信,又重新把他內心的火焰給點燃。
這時,奧爾德林從二樓的書房里不斷翻撿舊物,找到比這份論文草稿還要陳舊得多的紙張。
翻開關于奧爾德林循環器軌道力學分析的那一頁。
兩邊的公式一模一樣。
不過寄過來的那一份,還多了一段話:
“和教授的溝通非常有成效,教授給我提供的優化建議很有幫助,我需要考慮到加入數值積分的方法,結合更精確的行星位置數據來優化循環器軌跡。”
教授?
泛起嘀咕之后的奧爾德林又重新看了遍論文草稿。
如果把寫這篇論文的人稱之為過去的奧爾德林,而自己是現在的奧爾德林的話。
那么在論文草稿中,過去的奧爾德林把教授吹到天上去了,教授簡直是無所不能。
動不動就是教授的建議要考慮,教授這里提的太有道理了,這里有點問題需要下次要和教授商量一下。
可問題在于,奧爾德林認識很多教授,什么斯蒂芬教授、約翰教授、托馬斯教授等等,數不勝數。
但現在的奧爾德林怎么從來不記得在60年代,自己對哪一位教授如此推崇過。
而且為什么教授就只有教授,連個姓都沒有。
奧爾德林百思不得其解。
難道自己過去從來沒有真正的活著嗎?
為什么他會肯定這是自己寫的。
因為這封信里的學術論文手稿公式和參數,和他書房里封存的草稿公式和參數一模一樣。
不同的是,這封信里的學術論文紙張要新的多,雖然都是老式紙張。
然后就是通篇存在感爆棚的無名教授。
“到底哪來的教授,我會一點印象都沒有?”奧爾德林實在是想不明白。
已經踏上回國航班的林燃和李小滿,因為可以遠程上課的緣故,林燃放下了一年半完成登月的豪言壯志,李小滿從風險的角度出發,選擇先和林燃回華國觀望。
畢竟要是林燃真的在華國搞定了登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