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面墻就是所有擊敗過深藍的人類的名字,如果他們被深藍擊敗了,那就會被取下來放到另外一側。
因此媒體也將它稱之為人類最后的防線。
意思是,這道防線被攻破,人工智能也就徹底擊潰人類了。
“很榮幸能夠和各位,在圣誕節的前一天共同見證教授的奇跡。
希望我在為ibm工作的有生之年,能夠在這面墻上把教授的銘牌給摘下來。
我相信那個時刻,會是我在ibm最光榮的時刻。
因為這是ibm工程師們用集體智慧的結晶戰勝教授,是普通人的智慧集中在一起戰勝人類歷史上最頂尖天才。
希望到那個時候,在座各位也能夠和我們共同見證。”
托馬斯說完后,林燃笑了笑:“我也同樣期待。”
俄國盡管也是白人國家,過去也有宗教傳統,但自從俄國前面冠上了蘇字頭之后,他們就開始不過圣誕節了。
作為一個無神論國家,官方層面禁止帶有宗教色彩的節日慶祝。
圣誕節就屬于這一類。
新年,也就是1月1日那天成為最主要的冬季節日,吸收了許多圣誕節的傳統,比如裝飾新年樹、贈送禮物等。
從12月開始,阿美莉卡關于登月的新聞就陸續傳到了蘇俄,包括阿美莉卡宇航員踏上月球的那一幕,蘇俄的電視臺也在新聞節目中轉播了一小段畫面。
沒有直播,但是作為新聞報道進行了轉播。
這對位于莫斯科的航天局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圣誕節的夜晚,會議室燈火通明,昏黃的燈光投射在厚重的橡木家具上,投射出斑駁的陰影。
墻上則掛滿了r-7火箭和斯普特尼克衛星的設計圖,這些都是蘇俄航天局輝煌歷史的見證。
角落里,一臺來自華國的熊貓牌收音機發出清晰的聲音,播放著來自大洋彼岸的新聞廣播。
“……阿波羅11號成功登月,奧爾德林成為第二位踏上月球的人類。nasa局長倫道夫·林沒有參加白宮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這被認為是總統先生和教授出現嫌隙的象征,雖然教授聲稱是因為自己要參加紐約數學家圣誕晚會……”
廣播員的聲音低沉而清晰。
瓦西里·米申坐在長桌的首座,他是科羅廖夫的接班人。
科羅廖夫的去世被秘不發喪。
畢竟作為在航天領域和林燃并駕齊驅的人物,蘇俄不想讓外界知道他們失去了一位航天工程領域的巨擘,讓外界認為他們無法和nasa繼續競爭。
瓦西里神情有振奮也有壓力。
振奮來自克里姆林宮。
1966年年底的蘇俄,有些異常,一些本應該發生的事情早晚都要發生。
外界,這里主要是阿美莉卡等國家專門研究蘇俄的機構們也意識到了這種異常。
蘇俄內部的人們對于這種異常就更加敏感了。
畢竟他們就身處局中。
不過對于蘇俄航天局的技術官僚們來說,這種影響未必就是壞事。
因為尼基塔削減了他們的預算,把更多預算投入到了半導體領域,投入到了東歐的德累斯頓和莫斯科郊外的澤列諾格勒微電子中心。
這里不僅僅是削減了預算,還包括了工程師。
在年初科羅廖夫去世后,克里姆林宮對于航天和軍事項目的支持還在壓縮。
而現在,米申前不久去克里姆林宮開會后,意識到,形勢將迎來前所未有的轉變。
好像又要開始強調軍事和航天了。
瓦連京·格盧什科坐在他對面,面無表情,盯著桌面上的一份科羅廖夫遺留的火箭設計圖。
作為蘇聯頂尖的火箭引擎設計師,瓦連京早已習慣在壓力下保持冷靜,但內心的波瀾卻難以完全掩飾,因為阿美莉卡的進度太快了。
原本他們以為阿美莉卡要在1968年才能完成獨立登月。
結果足足提前了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