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們的提前登月是運氣和合作的產物。
這次阿美莉卡不但沒有用聯合登月的技術路線,反而用了一條新的,指令艙分離又會和的路線。
用新的技術路線,時間還提前了。
這給蘇俄航天局造成了巨大的震撼。
格盧什科的腦海中閃過教授在卡納維拉爾角控制中心里意氣風發的畫面,心中不禁生出復雜的情緒:教授雖然是對手的最大威脅,但也不得不承認對方的能力超群,然后己方還失去了科羅廖夫。
米申問道,“格盧什科同志,關于n-2火箭,你有什么想法嗎?”
格盧什科緩緩抬起頭:“米申同志,抱歉,我認為還是那個道理,n-2火箭的30個引擎,短期內很難解決。
科羅廖夫是偉大的,但他不是神。
他留下的圖紙無法解決所有問題,要造出n-2,我們有太多問題要克服,而現在我們面臨嚴重的人手短缺問題。
更重要的是,我們和nasa競爭,我們缺乏教授一樣的頂尖人才。
我們很清楚,無論是你還是我,又或者是其他的工程師,我們都無法和教授比。
工程師數量是其次,最頂尖的工程師則更為重要。
狼群依賴的是頭狼。”
這里的n-2,其實是原時空的
前兩年,蘇俄在科羅廖夫主導下,緊急搞出來了n-1,那玩意只是一個簡易版的n-1。
原時空的n-1,運載量有足足95噸。
能夠將95噸的物質運送到低地球軌道,將33噸的物質運輸到月球轉移軌道。
格盧什科和米申都很清楚,想單獨登月,研究出n-2是必須的。
光靠n-1,大概率就是能上去,然后回不來。
過去你這樣搞可以。
但在阿美莉卡已經成功單獨登月,送了兩個人上去,還把兩個人都接回來的今天,再搞這種單程票顯然是不行的。
這樣搞,壓根證明不了蘇俄的科技實力有多牛逼,反而會起副作用。
“我們不能永遠活在教授的陰影下。我們需要找到自己的路,發揮socialism的集體力量。”米申頓了頓,目光投向遠處的夜空。
格盧什科嘆了口氣:“你還沒明白嗎?教授的成功還沒有給你敲響了警鐘。
他的團隊高效、果斷,這是因為管理者是教授。
我們必須承認這一點,長期來看我想我們也應該培養自己的教授,而從短期來看,我想我們需要尋找屬于我們的教授。”
米申面露疑惑,等待著對方的詳細解釋。
格盧什科接著說道:“米申同志,意識形態不能解決技術問題。
土星五號火箭,f-1引擎簡單可靠,單臺推力150萬磅。
而我們的n-2,30個nk-15引擎,同步控制的難度你我都清楚。
我早就建議使用更少的rd-270引擎,但你堅持科羅廖夫的設計。
我知道rd-270還在測試階段,我們等不起,n-2是科羅廖夫的遺作。
但毫無疑問n-2火箭的30個nk-15引擎設計存在致命缺陷,同步控制的復雜性讓每次測試都在鋼絲上散步。
我們不應該死抱著科羅廖夫的遺產。
我們需要尋找屬于我們的教授,我想和華國合作會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華國?”
“沒錯,我相信錢會是我們的教授。”格盧什科說。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