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燃:“釬焊后立即用x射線檢測,任何微裂紋都可能導致失敗。”
“明白,我們會逐塊檢查。”
真空爐控制室里,工程師們監控溫度曲線。
林燃站在顯示屏前,178根inconel-x750管整齊排列在爐內,釬料均勻涂抹。
林燃:“升溫速率每分鐘5c,達到1093c后保持30分鐘,緩慢冷卻。急劇溫度變化會導致管子變形。”
“程序已設置,會嚴格控制。”
真空泵嗡嗡作響,爐內壓力降至10-5托。
同樣托也是壓力單位,1托=133.322帕。
林燃心想:“釬焊是f-1制造的瓶頸,任何失誤都可能毀掉數周的努力。”
30分鐘后,降溫開始。爐門打開,燃燒室管壁光滑,無明顯缺陷。
“初步檢查,管子排列均勻,無變形。”
林燃:“好,立即進行超聲波檢測,確認焊縫質量。”
檢測結果顯示,焊縫完整,僅一處微小氣孔,林燃建議局部重焊,確保完美。
平衡實驗室里,一臺1960年代風格的手動平衡機被啟用。
林燃親自操作,展示葉輪校準。
林燃:“這個平衡機是原始設計的翻版。我們要復現nasa的校準過程。”
他將鋁合金葉輪安裝在平衡機上,啟動旋轉,屏幕顯示0.3克毫米的不平衡。
林燃:“需要在葉輪上鉆小孔校正。根據相位,鉆孔位置在這里。”
他標記位置,華國航天的工程師們負責嘗試操作。
“教授,怎么確定鉆孔深度?”
林燃:“根據不平衡量計算,通常0.1毫米深的小孔就夠了。
鉆完后重新測試。”
經過三次調整,不平衡量降至0.08克毫米。
林燃:“合格!每個葉輪都要這樣校準。”
一旁的張小強內心感嘆:“教授這也未免太精通了吧?
這么老的設備也能用得這么精準。”
張小強在接到任務的那一刻開始就知道,林燃精通阿波羅登月。
隨著過去一個月時間的合作,林燃的精通和他以為的精通壓根就不是一碼事。
張小強知道林燃在阿美莉卡留學,知道對方是阿波羅登月的狂熱愛好者。
他以為的精通,充其量是找到了一些外界查不到的資料,知道一些外界不知道的技術秘辛。
僅此而已了。
無非是在研發過程中能夠少走一些彎路。
但該要的測試,該做的嘗試,該讓工程師嘗試著找到辦法達到目的,這些環節都是必不可少。
說是復刻,更準確說應該是復刻式研發。
你頂多開了部分地圖,然后再部分地圖的基礎上再去做探索。
而研發本身就像是探索的過程,需要不斷的試錯,復刻最多試錯少一些。
哪怕現在的阿美莉卡想要復刻阿波羅登月,想要再造f-1發動機,也得把兩千多次的燃燒不穩定性測試給做了。
起碼花個七八年。
加上其他環節,反復測試驗證。
所以,阿美莉卡不重啟阿波羅登月,史密斯專員們要大撈特撈是一回事,復刻本身沒有任何性價比可言是另外一回事。
這是張小強在和林燃合作前的認知。
但在合作之后,他的認知完全被顛覆了。
林燃的表現與其說是精通,不如說每一個細節,他都了如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