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試驗臺于1974年進行了改裝,用于測試航天飛機的外部燃料箱,21世紀初,該試驗臺再次用于下一代推進系統的研發。)
專家們覺得變態的地方在于,明明華國航天有專業的火箭發動機試驗臺,在離長安大概35公里的秦嶺范圍內,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抱龍峪試驗區。
它也是華國航天動力系統最后的驗證環節,所有發動機必須通過該試驗區工藝驗收才能進入總裝階段。
林燃非要手搓一個六十年代f-1發動機的試驗臺出來。
(工程師們在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的靜態試驗臺上安裝f-1發動機。)
不是所有東西都是六十年代好。
哪怕60年代的nasa實現了登月,而現在的華國航天還沒登月。
以火箭發動機試驗臺為例,20時空華國能實現試驗數據采集毫秒級響應的試驗臺明顯要先進得多。
來參觀的專家們震驚于華國版f-1的完整度之高,實際測試的效果之好,同時也震驚于這試驗臺之落后。
這就跟你把八十年代的超音速客機搬來,結果不僅把超音速客機搬來,把當年紙質票據的那套機場管理系統也搬來了一樣奇怪。
“這或許就是天才的怪癖,大學畢業研究阿波羅登月,復刻真的復刻到骨子里去了。”
而專家們有很多問題想要問林燃,可惜林燃已經圓滿完成任務回申海了。
前面有提到技術容忍度的問題。
華國航天的專家們很想搞清楚f-1發動機復刻過程中每一個細節,好搞清楚哪些是可以容忍,哪些不能,這些在華國自研的發動機領域都能派上用場。
問張小強也行,但張小強知道的肯定沒有林燃清楚。
很多具體的技術細節,他只知道是怎么做的,而林燃才知道為什么可以忽略,這部分缺陷又會對哪些部分產生作用。
不過林燃沒有義務更沒有時間在這里進行解答,阿波羅科技的第一次載人航天任務即將開始了,同樣是由燃燒一號把宇航員給送上去。
f-1火箭發動機研發成功的消息傳到所有該知道的人手里后。
林燃此前見過賦閑在家的那位,太清楚兩個月搞定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林燃確實如同自己所說的那樣,他對阿波羅登月的每一個細節都了如指掌,給他充分的資源和人力,他真的能夠在一年多時間里就完成登月。
“好好好。”
而另外那邊,華國航天官方微博發了條微不足道的消息,在航天愛好者看來簡直是十級颶風:
“近日,華國航天和阿波羅科技聯合研發的月球-1號發動機順利完成點火測試,該發動機參數海平面推力約150萬磅,真空推力約為174.6萬磅,海平面比沖為263秒,真空比沖為304秒.”
“該發動機意味著我國在單燃燒室液體推進火箭發動機領域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是我國航天科技的又一突破,未來將承擔為重型火箭提供動力的重任。”
微博一出,指向性過于明顯了。
哪怕普通民眾不知道這玩意意味著什么,大把科普類博主也會告訴他們。
這是什么意思。
這參數和f-1一模一樣,然后又是和阿波羅科技聯合研發,又叫什么月球-1號,這不純純掩耳盜鈴嗎?
你到底是什么,我還能不清楚嗎?
f-1在社交媒體上掀起了軒然大波,而顯然影響力不僅僅局限在華國的社交媒體,在國外也吵翻天了。
:<a>https://m.81efdc260.xyz</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