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阿波羅科技登月后,知乎上圍繞阿波羅科技和林燃的問題呈指數級增長。
尤其是在航天板塊,大把的網友拿阿波羅科技和spacex對比。
雙方各有擁躉。
其中spacex的支持者們的核心論調就是,獵鷹九號開創了歷史,可回收火箭全球就只有spacex能搞定。
阿波羅科技固然很牛,但那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屬于原創性工作。
這類山寨式科技發展在過去數十年,華國涌現了太多。
阿波羅科技的擁躉們則會抓住登月不放,說登月是21世紀第一次,如果山寨真的有那么容易的話?世界上那么多其他航天機構為什么不做?spacex為什么不把宇航員送上月球?是不想嗎?
雙方在知乎的航天板塊吵的不可開交。
但雙方都不否認的一點是,阿波羅科技早晚能搞定可回收火箭,無非是時間問題。
一年三年還是五年。
spacex最忠實的支持者都認為阿波羅科技在林燃的帶領下,最多五年就能搞定華國版的可回收火箭。
至于在百度貼吧的航空母艦吧,阿波羅科技到底多久能把可回收火箭給搓出來更是成為了日經話題。
每天都能看到從各個角度圍繞其展開的帖子。
“你們說功成名就之后會不會喪失奮斗的動力?我看很多成功人士在取得難以想象成功之后,就沒有之前的那種動力了,燃神會不會也一樣?
我感覺以燃神的長相和名氣,他面臨的誘惑應該遠超其他同級別富豪。”
“spacex的燃燒一號改有沒有誰知道最近進展如何?怎么沒有消息了?”
“b站的紀錄片團隊呢?拍完登月就不拍了是吧,還想了解一下阿波羅科技的可回收火箭研發進度呢!”
“老實講可回收火箭是不是比土星五號還要更難?”
“其實大家關注一個指標就行,那就是國內這些商業航天機構的背后投資方撤資情況,尤其是深創投、國開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長江航天產業基金這些頭部的國有投資基金。他們的消息是最靈通的,也是這幾年民營航天領域的主要玩家。
要是阿波羅科技的可回收火箭有進展,這幫基金肯定是第一個跑路的,他們本身就是國資,肯定最先得到消息好吧。”
華國民眾對贏學同樣有需求,大家也希望華國能夠一直贏,贏麻最好。
因此在登月之后,大家得隴望蜀,希望可回收火箭能盡快搞定,畢竟這也不是多新鮮的玩意,獵鷹九號的1.0版本在2010年就成功了。
大家對阿波羅科技也有十足的信心,在有技術路線和成功案例在先的情況下,阿波羅科技絕對能給你復刻出來。
不過大家都沒想到,不是五年也不是三年,而是一年,今年阿波羅科技就會搞定可回收火箭。
阿波羅科技在火箭測試中心的臨時辦公地點,大家在整理剛才接收的七臺yf-102發動機所產生的海量信息。
整個數據收集過程相對復雜,不僅僅要通過安裝在測試臺上的力傳感器去測量火箭發動機產生的總推力,同時還需要有一整套數據采集系統去實時記錄每個發動機的推力隨時間變化曲線,確保推力分布均勻。
測量遠不止推力,還包括了燃燒室的壓力、推進劑的劑量、各組件的溫度情況、火箭震動和噪聲水平等等。
巨大的屏幕上,數據流如瀑布般滾動。
上面提到的都是結構化數據,也就是可以用程序去處理的數據。
現代火箭測試中,還包括了視頻數據,沒錯,火箭研發方還會使用高速攝像機去捕捉測試過程的視覺信息,包括火焰噴射、發動機工作狀態和任何異常現象。
這些視頻都有助于后續分析與數據交叉驗證。
所以和六十年代比起來,現在的工作機制要更加復雜,更加完善。
這背后所體現的是技術的進步,同時也是理念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