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員小陳迅速播放高速攝像機的錄像,屏幕上,第四號發動機的火焰穩定,沒有任何異常噴射或顏色變化。
“看起來不像硬件問題。”李斌松了一口氣,“可能是燃料流動的瞬態波動,這種情況在單臺發動機測試中也偶爾出現,通常無害。”
林燃果斷道:“與仿真模型對比一下,看看是否預測了這種現象。”
王磊打開仿真結果,“模型顯示,燃料管路中可能出現微小氣泡導致的短暫推力波動,但都在安全范圍內。”
林燃點頭道:“好,記錄下來。如果后續測試中再次出現,我們再深入調查。”
團隊繼續分析剩余數據,包括振動水平和結構應力。
振動數據表明,火箭結構在點火期間保持穩定,沒有共振現象。
振動數據有助于識別潛在的結構疲勞或發動機不穩定問題。
星艦為什么老是爆炸,發動機太多導致的共振現象解決不了。
著陸腿和格柵鰭的部署機制也通過了測試,盡管它們在靜態點火中未實際使用。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分析,林燃終于開口,“我認為這次測試圓滿成功,所有參數都在設計范圍內,我們可以進入下一階段了。”
“現在,各位,我們可以開始準備亞軌道測試了。”林燃總結道。
控制室爆發出熱烈的掌聲,緊張的氣氛被喜悅取代。
工程師們互相擊掌,分享著這一里程碑的成就感,對于深入參與此次燃燒一號改的工程師來說,又一個華國第一次即將在他們手上誕生。
從最開始第一架華國民營航天中型火箭燃燒一號到華國第一架土星五號再到現在的華國第一架可回收火箭,第一前面的定語一次比一次更少。
時間進入到4月之后,燃燒一號改要進行首次亞軌道發射,林燃在自己辦公室對李瑞說道:“李工,這次亞軌道發射就交給你了,不可能每次的火箭發射我都要親自跑到文昌去。”
李瑞內心既興奮又緊張,興奮是因為這擺明了就是鍛煉的好機會。
阿波羅科技作為一家在迅速擴張階段的企業,李瑞幾乎每天都能在公司大群看到兩位數的新員工入職。
這是一家蓬勃發展,充滿希望,前景無限光明的企業。
同時這家企業從高管到中層在到基層管理人員,都有無數空缺。
因為阿波羅科技的科技屬性太強,這些空缺不是說隨便能有人來空降的。
你就算背景通天,你來空降,你不懂也呆不下去,隨便一個員工的問題你都解決不了,你當什么管理?
所以大家都干勁十足,李瑞也不例外,想要抓住這次機會。
緊張的是,這還是他第一次主持火箭發射,林燃從來沒有失敗,這不僅僅是林燃的口號,更是無數人見證的事實。
無論是燃燒一號還是土星五號,都沒有失敗過哪怕一次。
要是自己去,頭次就失敗,先不談失敗要不要背鍋,光是你去一次就失敗,沒有討得好彩頭,以后你想再獲得機會難上加難。
別說什么科技企業就不迷信了。
科技企業照樣迷信,君不見4v的科技企業在大型生產前都要在設備上擺上“乖乖”。
這是一種膨化玉米食品,他們擺還必須擺綠色包裝的,奶油椰子口味的。
任何電子設備,包括電腦、生產儀器甚至是實驗室儀器,只要是電子設備,他們就要放一包乖乖鎮守,號稱“你一包,我一包,機臺乖乖不出包。”
2016年的時候臺積電在南部科學園區的14a廠受地震重創,但在短時間內就恢復產能,廠長專誠特制5000包的綠色乖乖,送給員工作為鼓勵。
(臺積電限定版乖乖)
這都成習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