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如果不能做到的話,那也是空談,可林燃既然提出了今年,那么pony就相信林燃能做到。
“林生,關于這個話題我還是想好好聊聊,就是我們現在在推進的這套全新方案。”pony問道。
林燃點了點頭,解釋道:“這套方案具備技術可行性,它需要的是月球表面的精確著陸,月面的燃料轉移和軌道切換的精準控制。
正好,這些都是我們的強項。”
pony問道:“我私下仔細研究之后會有疑惑,那就是直覺上,這樣做好像能節約需要用到的燃料,畢竟我不需要降落交會再降落,但實際上真的能節約嗎?
因為首先我們要在月球表面轉移,這需要專門的燃料轉移設備,其次在月球著陸也是需要用到推力來實現一個軟著陸的。
最后就是登月艙如果直接選擇逃逸月球引力,這需要的加速度會比進入月球軌道更高。
能不能仔細跟我還有在看視頻的觀眾朋友們講講,這套技術路線的優勢在什么地方?”
林燃心想,優勢在什么地方,優勢在我曾經這么干過。
當年主持美蘇聯合登月,用的就是這套技術路線,屬于是熟門熟路了。
當年我精度能做到1200米,現在我精度起碼能干到兩百米,要不是擔心燃料艙因為登月艙的著陸而被震倒,我甚至五米都能做到。
他解釋道:“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于阿波羅登月因為涉及到月球軌道交互,所以它的發射窗口特別受限,必須要采取最節省燃料的霍曼轉移軌道,其次還需要考慮月球表面光照,需要角度適合,然后登月艙返回過程中也需要在特定時間起飛。
每個月可能就那么幾天是適合的時候。
而燃料艙和登月艙分離的方式,燃料艙可以提前發射之后在月球表面待命,因為燃料的充沛,登月艙也不需要太考慮發射時間。
為未來我們常態化往返做準備。
我們只需要考慮光照就好。
然后從燃料角度,其實整體平均下來,我們的方式也會更節約燃料。
而且我們可以采取燃燒一號改可回收火箭來發射燃料,燃燒一號改的有效載荷在8噸左右,這意味著我們能夠把5噸左右的燃料艙送入到月球上。
即便考慮各種設備,以及在月球要進行軟著陸,我們最少也能送2噸的燃料。
登月艙從月球起飛,需要的燃料差不多也就這么多。
這意味著我們能夠極大程度節約成本,畢竟燃燒一號改是可回收火箭。
另外再多說一點,那就是燃料艙我們會設置成可拆卸的,非核心零部件都能拆卸下來。
燃料轉移設備可以重復使用,壽命至少能夠達到五十次。
更重要的是燃料艙本身拆卸下來的金屬板,我們的宇航員會把這些金屬板通過長釘釘在地面上,隨著燃料艙陸續發射,整個金屬板面積會越來越大。
然后這些金屬板會是我們未來月球火箭發射基地的地面,這些金屬都是我們和華國航天最新研發的氧化物彌散強化鈦金屬,它在登月艙發射時的高溫下和月壤結合,形成堅固的化合物。
即便我們未來真的建了電磁發射塔,這些已經建好的地面,也會是月球大型無人機最好的起降平臺。”
月球武器化,這不是板上釘釘么。
為什么要無人機,月球上搞無人機你想干嘛?
當阿美莉卡執行登月的時候,我派無人機來跟蹤觀察一下不過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