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控制中心響起了歡呼,大家都是專業人士,很清楚這次軟著陸的難度。
簡單來說,載人登月老美搞了11次,其中6次都成功把宇航員送上了月球表面,而在月球南極邊緣著陸,這是開天辟地頭一會。
遠在昆山的阿波羅科技會議室里,此時已經是燕京時間的凌晨,這幫來自俄國的專家們桌上都擺著咖啡,沒咖啡實在頂不住。
此時還在昆山,還沒搬到申海去,因為申海那邊一方面是辦公樓還沒騰出來,另外一方面是安保工作還沒完全搞定。
隨著阿波羅科技鬧出來的動靜越來越大,整個安保級別都在不斷升級,在當前這個時間點,講的是要確保辦公區周邊二十公里的范圍內都絕對安全。
所以阿波羅科技這邊預計要到今年年底才會搬過去。
昆山和姑蘇那叫一個眼饞,我們這好不容易跑出來的獨角獸,又被申海給搶走了。
回到阿波羅科技,毛子專家們看著從文昌傳回的數據和影像資料,一個個都傻眼了。
知道阿波羅科技牛逼,但沒想到這么變態。
這么說吧,在一般認知里,你這次去月球南極軟著陸,屬于是開天辟地頭一遭,那肯定穩妥為主。
簡單來說,肯定自動導航,出現意外再遠程介入的方式,然后隨著發射次數累積,慢慢積累經驗之后,再優化自動導航的方案。
這是一個正常的邏輯,但阿波羅科技的方案不正常。
他們雖然也有遠程介入,但這遠程介入不是說我要保證吳剛0001順利完成軟著陸,而是保證能在月球南極著陸就行,是不是軟著陸無所謂。
要么就全自動導航實現軟著陸,要么就靠我遠程介入著陸。
只要降落的位置是月球南極沙克爾頓隕石坑邊緣就行。
結果他們還真就眼睜睜看著,吳剛0001全程軟著陸,完成了一個又一個的高難度動作,在沙克爾頓的邊緣順利著陸。
“不,這當然非常難,整個過程需要導航與引導的精確性,從發射到跨月注入到中途修正再到月球軌道插入,都要求非常的精準。
雖說華國的長征系列實現了精確發射,但在中途中仍然需要地球控制中心的介入
而在中途修正能力方面,華國的嫦娥系列展現出了中途修正能力,如果是全自動的話,那需要更強的魯棒性。”
阿廖沙和亞歷山大都是這次跟著一起來的專家。
前者負責的是火箭發射中的軌道計算,后者則是參與通信技術。
二人面面相覷后,低聲討論起來。
阿廖沙在說完后,亞歷山大補充道:“我不是說這兩個環節不難,而是說后續更困難。
像地球軌道插入也好,跨月注入、中途軌道修正、月球軌道插入這些,要求的是精確計算。
過去華國航天的精確計算能力做到了80分,現在林教授他們無非是把80分提高到了90分,或者95分。
這已經有基礎了,從技術角度來說,也有很多解決方案,無非是理論上的解決方案,你用在現實中的適用程度。
林教授作為數學大師和航天專家,他的判斷能力毋庸置疑,他只是選擇,也能選出最好的方案來優化過去的技術。
我認為最大的難點還是在于下降和著陸。
這個過程是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參考,華國航天沒有,nasa也沒有。
南極地區布滿了高山和隕石坑,其中永久陰影區域常年無光,你采取視覺導航方案的話,邊緣低角度陽光會有嚴重影響。
你想想,月球陰影區域溫度在零下的203攝氏度,陽光區則是54度,你很難在地球上找到類似的場景進行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