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叢和李廣二人和林燃一起訓練過,十五天的訓練,考試慘敗,失敗后看著林燃成了華國登月第一人。
不談李叢作為軍人,服從命令都成本能了,哪怕讓他自己選,告訴他成功幾率只有1%,李叢也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執行任務,并且在接任務的時候來一句保證完成任務。
所以李叢在得知林燃欽點他參與這次發射之后,他內心就只有一個心情,我被教授選中了,教授真有眼光!臥槽我要去月球了!
哪怕知道去月球是用全新的方式,有著空前的危險,他內心也沒有出現過絲毫動搖。
燕京航天城的華國宇航員科研訓練中心內,韋旭航和李叢在這里接受訓練。
這里的前身是錢院長和趙九章建的華國科學院581組下轄的高空生理研究組。
后來變成宇航員訓練中心,座右銘為“從這里走向太空”,代號為曙光。
中心內有專門的高科技模擬大廳,巨大的屏幕模擬出月球南極沙克爾頓隕石坑的崎嶇邊緣,巖石嶙峋,長長的陰影在低角度陽光下顯得格外危險。
由于阿波羅科技月球南極著陸的順利完成,該模擬效果有了新的圖片和數據的加入,和實際情況越發接近。
韋旭航坐在模擬月球著陸器的駕駛艙內,雙手緊握操縱桿。
他的宇航服雖然只是訓練用,但沉重的壓力感讓他有種已置身于月球的錯覺。
“韋旭航,注意高度和下降速率,”訓練員的聲音通過耳機傳來,“南極地形復雜,任何偏差都可能導致失敗。”
他盯著屏幕,雷達顯示出一塊巨石擋在預定著陸點前。
“發現障礙,調整軌跡。”韋旭航輕聲自語,手指迅速操作側向推進器,引導著陸器偏離危險區域。
燃料指示燈閃爍,提醒他時間緊迫。
“高度200米…100米…”韋旭航低聲報讀,聲音專注。
屏幕上的地形越來越近,他終于找到一塊平坦區域,小心翼翼地降低速度。
模擬器發出輕微震動,屏幕顯示“著陸成功”。
訓練員走過來,拍拍他的肩膀:“干得不錯,你的反應很快,但下次要更早發現障礙。”
韋旭航點頭道:“明白,我會更仔細。”
旁邊的宇航員李叢從另一個模擬器中走出,摘下頭盔,笑著說:“旭航,我剛才差點撞上一塊虛擬巖石。”
他語氣輕松,試圖緩解訓練的緊張氣氛。
訓練員面對著二人補充道:“盡管阿波羅科技已經實現了自動著陸,但不可能每次自動著陸都能那么順利,你們需要做好隨時手動接管操縱臺的準備!”
訓練中心的另一端,一座巨大的室內模擬場地上,人工隕石坑和月壤覆蓋的地面再現了月球南極的荒涼景象。
燈光被調至低角度,投下長長的陰影,模擬南極的極端光照條件。
二人穿著模擬宇航服,手持地質工具,小心翼翼地移動。
事前負責該科目的訓練員站在觀察臺上,指著一塊巖石囑托過:“這是模擬的玄武巖,可能在沙克爾頓隕石坑附近發現,你們的任務是采集樣本,確保不破壞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