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股力量是如此龐大,看不見摸不著但卻能夠真切的感受到。
像之前,阿波羅科技的宇航員哪怕是林燃,都只能在酒泉的宇航員訓練中心接受訓練。
酒泉固然不錯,和燕京的宇航員訓練中心還是有差距。
而現在燕京宇航員中心的大門打開,意味著整個華國航天的資源都對阿波羅科技暢通無阻。
8月份,阿波羅科技在同一個登月時間窗口,連續兩次發射燃燒一號改,搭載燃料倉前往月球南極。
其中一艘順利完成軟著陸,另一艘則沒能完成機動動作,提前緊急墜落,雖說也完成了軟著陸,但著陸區域不屬于目的地。
三分之二的成功率已經足夠驚人,不過對于載人航天來說,為韋旭航和李叢的任務執行蒙上了一層陰影。
畢竟燃料艙沒能在目標區域著陸不是問題,如果載人艙不能在目標區域著陸才是問題,這會導致他們沒有回地球的燃料。
“旭航,能再給我講講你上次的任務嗎?”李叢問道,他們有過兩段共同生活、共同訓練的經歷,一次是現在,一次是之前林燃載人登月前,李叢和李廣作為華國航天的代表參與了他們的訓練。
因為有這些共同經歷,二人已經變得熟稔起來。
上一次李叢非常羨慕韋旭航,在他看來,對方無疑是幸運兒中的幸運兒,被華國宇航員選拔刷下去,結果在一家民營航天機構成為了宇航員,這家民營航天機構還真具備把宇航員送上天的能力。
在這家民營航天機構內部,本來不是他執行任務,結果硬生生把前面的正式宇航員給熬沒了。
熬沒了的紅利一直持續到現在,這次去月球也是韋旭航。
什么鴻運齊天。
網友們調侃,韋旭航是航天領域的丁老爺,能力看不出來,運氣那是一等一的好,每次撿漏都有你。
不過這回自己也能去月球,李叢不但不羨慕嫉妒韋旭航的好運,恰恰相反,他巴不得對方的好運屬性點滿,保證他們能夠順利去,順利回。
“這有什么好說的,我就在指令艙里等教授和博士回來,沒什么發揮的空間,操作方面也是完全聽教授的指揮,教授的指揮會精確到你在什么時間點,要做什么事,做這件事的注意事項,都會事無巨細地叮囑你。
有教授在,你想失誤都不可能,除非是故意搗亂。”韋旭航解釋道。
李叢問:“你會想自己上月球的情形嗎?”
韋旭航點頭:“當然會,我很清楚,以教授的能力,我早晚會獲得去月球的機會,現在機會不就擺在我們眼前了?”
二人的內心都懷著對月球的渴望,和對這次任務的忐忑。
“我現在就期待在月球上飆車是什么感覺。”李叢說。
第二次發射上去的燃料艙里做了儲存罐結構區分,絕大部分是登月艙返回需要用到的化石燃料,但還有另外一小部分,則攜帶了月球車要用的燃料。
因為李叢和韋旭航要在月球上乘坐的月球車是攜帶太陽能充電板的增程車。
當然這里的增程只是一個概念,月球上沒有氧氣,技術方案自然不可能像地球上內燃機,靠石油燃燒來發電。
說是增程式,準確來說是氫氣和氧氣燃燒發電的燃料電池技術。
只是為了好招商,所以說增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