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們則在討論林燃的解法本身。
列夫·龐特里亞金低聲和身旁的數學家討論道:“教授的歸納太巧妙了,他用tutte多項式橋接了表示論和組合,這太天才了!這從whitney的2-同構直接跳到tutte的分解,填補了低秩空白,這就是天才的靈光一閃嗎?”
龐特里亞金是蘇俄第一位獲得菲爾茲獎的數學家,他拿菲爾茲就是在今年。
格羅滕迪克更是無奈搖頭:“這家伙,都數學家靠天才的靈光一閃,我怎么感覺他的靈光從來沒有斷過。”
第一次出席這種場合的姜立夫和自己的學生陳省身聲討論道:“省身,我不是懷疑,我有點好奇,教授真的有這么神奇嗎?”
他進一步壓低聲音:“這會不會是包裝出來的?教授提前知道問題,他想到了答案,然后在這場大會上進行表演?”
姜立夫甚至懷疑,答案也不是林燃想到的,阿美莉卡為了包裝一位數學上帝而進行的操作。
陳省身苦笑道:“我也希望如此,可惜不是。
教授真的就這么神奇,他在數學上的直覺,我認為不會比高斯差了,如果你在哥廷根現場看過他證明孿生素數猜想,您就會知道,他接受采訪時候的是真的,數學對他而言就像是呼吸一樣。
這次不過是又一次驗證他的話而已。”
林燃回到座位上的時候,掌聲再一次響起。
讓·勒雷感慨道:“教授,你的現場證明,給這屆數學家大會增添了一些傳奇色彩,讓它不是那么的乏善可陳。”
第二天清晨,尼斯的新聞攤上,法蘭西本地報紙和國際媒體的頭條已開始捕捉這場意外的學術風暴。
數學界雖不像政治圈那樣吸引大眾眼球,但那也要看是誰,以及事件本身是否具有戲劇性啊。
林燃的現場突破因林燃本身,以及戲劇性和潛在影響,迅速成為話題。
《世界報》的標題:《尼斯大會上又一次教授時刻:擬陣論的突破震動數學界》
阿美莉卡的《紐約時報》標題則為:《從哥廷根到尼斯:教授的神性從未消失》
阿美莉卡最喜歡造神。
至于讓·勒雷所的這屆數學家大會乏善可陳。
乏善可陳嗎?
怎么可能。
這屆數學家大會可是有華國和阿美莉卡談判,怎么可能乏善可陳。
光是這次談判就能讓這屆數學家大會充滿傳奇色彩好嗎?
按照林燃的要求,給他們安排在了尼斯周邊的別墅,林燃和華國代表各住一間。
但兩間別墅又相隔有一定距離,確保雙方都有足夠的隱私。
林燃的意思是,這會是一場漫長的談判。
從數學家大會的第四天,談判就開始了。
談判、參加數學家大會和返回2020時空為1960的賽博上帝做準備,這三件事穿插著進行。
林燃起身迎接,華國的代表揮了揮手示意他坐下。
“教授,不必客氣,這不是我們第一次見了,不過離上次見確實過去了好多年,那次還是在日內瓦,現在我們在尼斯。
尼斯的夜風不錯,讓人想起長江的濤聲。
我聽你是柏林出生,戰后去了阿美莉卡,此生可能從未踏入過華國的領土,卻能對華國文化有如此感情,可想你家學淵源深厚,不是普通家庭。”
那個時代能跑到柏林去的,大部分都不是普通人。
最次能在一戰的時候去柏林填線,那也是士兵精銳,能留下來,那更得有點路子。
“數學家,卻卷入政治,世界總是不會按照我們預想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