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們,我們的優勢不再是不可取代,而是難以快速取代。
現在,華國已經向全世界證明,這個快速的時限,居然只有一年。”
從那天起,山口的研發任務發生了徹底的轉變。
過去,他們的工作是精益求精,將現有光刻膠的純度提升到數點后更多位,優化其曝光均勻性。
現在,上級要求他將重心完全轉向技術突破。
在他的實驗記錄本首頁,他用紅筆寫下了新的目標:
下一代euv材料,交付時間提前一年。
目標:必須實現五年內無法被模仿的全新化學結構和制備工藝。
山口意識到,他現在是在和時間賽跑,和一個國家機器的投入賽跑。
光刻膠的純度關乎著霓虹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的陣地。
他感覺自己不再是匠人,而是一個在風暴中手持火把拼命奔跑的前哨兵。
晚上,山口坐在家里的榻榻米上,妻子正在廚房準備晚餐,電視里播放著關于此事的特別報道。
一位前經產省的官員在節目中臉色鐵青:
“這是霓虹產業戰略的徹底失敗!我們安于出售成熟技術,滿足于短期利潤,卻失去了居安思危的能力。
華國7n的實現,證明我們對技術壘的信心是多么的傲慢和脆弱。
我們以為我們是產業鏈的供血者,結果卻成了助推劑。
霓虹的技術積累,正在成為華國自主化的加速器!”
妻子走過來,遞給他一杯熱茶,擔憂地問:“山口君,這真的會影響到我們嗎?你們公司不是,他們的材料無論如何也達不到你們的純度嗎?”
山口無奈道:“這是過去的邏輯,現在邏輯已經不一樣了。
華國人已經證明了,工程化的問題,可以用時間、金錢和國家意志來解決。
他們正在自己挖井。
我們曾經控制著水源,現在我們必須比他們挖得更深更快。”
在4v這種危機感是最直接、最濃烈的。
這里的經濟結構與半導體產業深度綁定,一家代工巨頭撐起了地區的經濟天際線。
華國7n的突破,對島內從業人士來,不亞于一場型地震。
一位在臺積電工作的資深工程師,在下班后與同事的聚會上,只用了一句話概括了情緒:“狼真的來了。我們過去認為的護城河,已經被證明是可以被跨越的。我們還能靠3n、2n領先多久?五年?三年?這不是技術上的較量,這是一個國家意志與一個地區產業的全面對抗。
我們的優勢在于龐大的生態和客戶群,但如果客戶開始被要求或被鼓勵選擇本土供應鏈,那將是釜底抽薪。”
另外的同事直接道:“這不是廢話嗎?華國怎么可能不扶持本國企業,怎么可能把訂單交給我們?
這么吧,短則半年,長則一年,我們能看到,整個華國地區,7n及以上制程的訂單全面消失。”
這種危機感,超越了行業,滲入了社會的方方面面。
媒體的討論熱度空前,從財經頻道到政論節目,都在反復剖析這一事件的影響。
普通民眾即使不了解芯片細節,也知道這意味著什么:經濟基礎受到了撼動。
芯盾已經從盾牌變成一張紙,白宮還在不斷地想要把4v的半導體產業搬到阿美莉卡本土。
他們的經濟優勢到底還能撐多久?
沒人能給答案。
視頻會議中,兩邊都是華國人。
“現在,我們實現了7n全國產化。
我的上級,以及整個董事會,都要求我,必須將供應鏈的去風險化作為第一優先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