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現在能給飛行物提供更高的初始速度,包括中間的連接節點我們也更換了新的電磁材料,它會有更好的導電性。
所以今天,我們要干一件大事,在今年的月地窗口,進行一次飛船發射。
上次發射只是發射一個飛行器,無人的飛行器,重量很輕,和月球探測車差不多,就幾十公斤而已。
我們只是做了一個技術上的可行性驗證,確保這條路徑可行,提供的推力足夠,然后月球表面散熱效果及格。
這次不一樣,這次是一艘最新設計的飛船,它采用了非常激進的設計,大家看我們官方微博放出來的設計圖都能看出來。
它的形狀有點類似圓錐,底座寬大而堅實,如同一個倒扣的淺盤,完美地貼合了電磁軌道的結構。
它的外形是純粹的功能主義。
因為大家都知道,月球上是沒有空氣的,也就意味著沒有空氣阻力,所以不需要考慮流線形。
我知道大家很喜歡流線型,覺得這樣才酷,實際上宇宙中航行,這樣的設計只有美學上的意義,還是人類所能感受的美學,外星人未必就能感受到。
它有寬大的底盤,有圓弧形的前端,我有看給我的評論,大家調侃這個形狀放平,會很像ufo。
實際上這是為了在軌道上實現最佳的磁耦合和加速度應力分散,而圓弧形的前端則為未來返回地球時提供最佳的鈍頭體氣動外形。”
林燃的直播間迅速涌入了上千萬觀眾,他們來自不同的平臺,彈幕擁擠地林燃沒有回答網友們的提問,只顧著自自話。
同時很多主播進行轉播,他們會配上一些更酷炫的動畫,類似什么月球南極沙克爾頓隕石坑的3d動畫,上面用ai處理過的電磁軌道更具科幻感。
類似的直播間有很多,還有一些做出復古科幻效果的直播間,做一個轉播。
但這些二路加起來都沒有林燃的直播間人多。
哪怕網友們聽不懂什么是磁耦合,什么是應力分散,什么是氣動力外形,在專業主播那好歹會給你講解兩句,林燃只是在悶頭著自己想的。
沒辦法,他就是這個時代華國最耀眼的科技明星,從各方面來,都要遠超同賽道的其他科技創業者。
林燃接著道:“這次發射不同的地方在于,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艘,完全依賴電磁軌道提供初始速度的載人飛船。
當然這次載的是同等比重的模型,不是真人。
如果這次發射順利,下一次就是真人回來了。
飛船我們命名為鵲橋,和華國航天的鵲橋衛星撞名了。
不過問題不大,我和他們了,他們的意思是他們的鵲橋是指衛星,這不是重名。
因為它會做快速返程,隨時有需要,只要在時間窗口內,它就能發射。
主要是電力,它的熱盾也是用的月壤材料3d打印而來。
一次返回的成本幾乎只有電力和折舊成本,低到可怕,我們內部估計,一艘鵲橋,完成一百次往返的話,它的單次往返成本只要200萬rb。
去的話由可回收火箭進行發射,回來則是靠電磁軌道。
全程自動導航。
也就是,我們去一趟月球旅游的機票成本價是200萬,做個五百萬的旅游產品,大家有興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