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郡縣制度,就是鼓勵貪腐,那么分封制度,對貪腐的鼓勵就更加變本加厲。”
“分封制度,換一個詞來說,既是世卿制度。如果說在第一代,是因功分封,會視百姓如子民。那么在第二代呢?功臣子孫不勞而獲,沒有尺寸之功,而坐有千里之地,他們如何會珍惜得來的一切呢?還是那句話,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沒有人監督,沒有人制衡,對內魚肉,對外侵暴的事情還少見嗎?”
“而用郡縣制度,明君尚且可以考成獎懲,通過提拔賢能的官吏,罷黜貪腐的官吏,來改善官風。即使用人一時出了錯誤,后來君王也可以迷途知返,進行改正,匡補前代君王的過失。如漢宣帝之于漢武帝,漢明帝之于光武帝,皆是如此。只要在郡縣制度中建立正確的考成獎懲制度,親賢臣,遠小人,所謂的貪腐之風不過是蘚芥之疾。”
“而若是用分封制度,下面的官員貪腐成風,國家卻無力阻止,只能任由這些米蟲為禍數十載。到底是前者鼓勵貪腐,還是后者鼓勵貪腐呢?我覺得這個答案不言自明。”
“畢竟人不只是趨利的,同時還是避害的,分封五等,于官員而言,腐敗之利可見,而腐敗之害難見,遂至猖狂,幾至暴卒,這也是常有之事。”
“哪怕拋去這個角度,單從選用賢才的角度來說,家世高者,子孫未必賢能,家世低者,子孫未必愚昧,讓愚昧的人占據高位,而讓智者處于低位,這何嘗不是禍事呢?”
“至于忠孝之道。”劉羨沉吟良久,他道:“我以為,在今日呼喚純正的忠孝之道,便如同要求江水與河水倒流。江水與河水能夠倒流嗎?江水與河水是萬萬不可能倒流的!”
“與其想著如何在當下恢復周朝制度,不妨根據當下的實際來考慮新的制度,適應新的道德,這才是真正的治國良方。”
“哦?”陸機聽劉羨談論至此,雖然仍有許多不甚贊同之處,但對他的答案也感到好奇,不禁追問道,“以世子之所見,天下該尚何德?”
“依我看,忠孝的興衰,是發乎情,興于禮,而毀于無信。今之世人,缺之在信,繼而損之在義。”
“商鞅徙木立信,高祖約法三章,方有秦漢之盛。”劉羨以手扣案,徐徐道:“周幽戲娛諸侯,而天下分崩,商紂朝令夕改,有萬邦西奔。”
“這便是有信與無信的區別。”
“孟子曾言,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雖似不道之語,然究其根本,也是在講伸張信義。”
“忠之如此,孝亦如此。以此建天下信義,方有太平盛世!”
求票!求訂閱!請大家多多支持!大家的支持就是我更新的動力!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