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驍的規劃中,西風烈和布匹將會成為金州的兩大支柱型產業。
至于毛皮行業,則是聊勝于無,算是個添頭。
畢竟在西域草原,到處都是牛羊,根本不缺少毛皮。
只是為了給金州牧民手中的毛皮,尋找一個銷路罷了。
李驍也沒指望能在毛皮生意上賺多少錢。
真正的暴利,還是釀酒和紡織。
這兩樣都是輕工業的代表性行業。
釀酒不必多說,關于紡織方面,李驍也有了一定的想法。
改革紡紗和織布的機器,提高紡織行業的生產效率。
將傳統的家庭式作坊,變為工業化的集體工廠。
李驍準備在金州成立一家‘棉紡行’,招收女工,用來大規模生產棉布。
將棉布成品送去大漠和陰山售賣。
至于原料的問題,也同樣好解決。
因為后世的新疆就是華夏最大的棉花種植產區。
主要種植范圍是在南疆以及天山北麓至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之間的區域。
這片區域氣候炎熱,光照充足,極為適合棉花的生長。
而反觀金州,氣候過于寒冷,只能種植小麥等糧食,并不適合棉花的生長。
所以,接下來李曉又與蕭圖剌朵談定了棉花的購買事宜。
每年從大漠購買一定份額的棉花,然后在金州加工成棉布,再賣到大漠去。
酒也一樣,同樣是從大漠購買糧食釀酒,再賣去大漠。
如此一來,金州的商業也算是初步有了發展,兩大產業一旦成熟起來,每年都能為李驍提供大量的財富用來養軍。
“最重要的是,棉甲有著落了啊。”
李驍與蕭圖剌朵干了一杯酒之后,臉色紅潤,心中暗暗的想道。
沒錯,他最終的目的正是為了大量的制作棉甲。
現如今,李驍麾下的軍隊只有一百副鐵甲,其他的士兵全部都是身穿皮甲。
誰都知道鐵甲好,李驍當然也希望自己的部隊中,人手一副鐵甲,甚至是瘊子甲才好呢。
但是這根本不現實。
鐵甲的制作成本太昂貴了,而且容易生銹,維護成本更高。
巔峰時期的金國鐵浮屠,人數也絕不會超過一萬。
大名鼎鼎的西夏鐵鷂子,在李元昊時期也只有三千人左右。
不是他們不想搞出更多的重騎兵,實在是養不起。
所以李驍便是準備兩條腿走路,一方面盡可能的鍛造鐵甲,發展重騎兵。
另一方面則是大量的制作棉甲,用來替換掉輕騎兵的皮甲。
棉甲的防御力雖然比不上鐵甲,但是卻遠遠強于皮甲。
而且棉甲也沒有鐵甲那般沉重,士兵穿著棉甲活動更方便,完全可以成為輕騎兵的首選裝備。
最重要的是棉甲的保暖性,是其他任何鎧甲都比不了的。
畢竟北疆和草原的氣候太過于寒冷,夏天還好,到了春秋時節,穿著鐵甲作戰完全就是一種煎熬。
而棉甲則是可以為士兵抵擋住馬背上的刺骨寒風,僅此一點,就足以在與敵人的戰斗中,占據極大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