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爾齊斯河,古稱曳咥河。
在曳咥河上游,有一處地勢平坦的山谷,被李驍命名為‘湯谷’,如今已成為金州的要地。
此地重兵屯扎,山谷高處,簡易瞭望塔拔地而起,由經驗老到的斥候值守。
沿山脈邊緣,崗哨錯落分布。
山脈深處,精銳巡邏騎兵往來穿梭,戒備森嚴。
層層防護之下,這片山谷已被李驍打造成了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
此處,便是李驍傾力營建的金山工業區,亦是金州鐵器工坊所在。
經過一段時間的緊張忙碌,工坊已經初步建成。
一座高爐巍峨聳立,成為了這片土地上最為矚目的存在。
高爐呈圓筒之形,自下而上漸次收窄,仿若頂天立地的鋼鐵巨人。
底部設多個進風口,中部開寬敞投料口,頂部置排煙口,布局規整合理。
“煉鐵爐竟然如此龐大?”
蕭燕燕立于高爐之下,不禁輕聲呢喃。
在她的認知里,煉鐵所用不過是灶臺般大小的爐子,眼前這般巍峨聳立的高爐,著實令她大開眼界。
“這玩意能行嗎?”三爺爺站在一旁,也表示懷疑。
反倒是老爺子沒有說話,雖然心里也沒底,但是他卻非常相信李驍。
“試試不就知道了!”
李驍雙手抱胸,神色淡然,嘴角噙著一抹淺笑。
他所建造的,正是工業革命時期那種最為簡易的煉鐵高爐。
建造過程雖不算繁雜,然而煉鐵的原料配比、操作步驟以及溫度把控等關鍵環節,卻需精確掌握,絲毫馬虎不得。
“三叔,咱們爺倆把礦石投進去。”李驍對著身旁的漢子招呼道。
這漢子并非李三河,而是李家遠房的堂叔李三枝。
李三枝的親兄長,正是幫李驍打理生意的李二棍子。
不過,與李二棍子外向的性格截然不同,李三枝為人沉穩內斂,平日里不善言辭,且自幼便跟隨老爺子等人學習打鐵,對此也算是爐火純青。
李驍雖名義上讓老爺子掌管山谷工坊,但考慮到老爺子年事已高,精力有限,便有意將李三枝培養為工坊的接班人。
“大龍,這些鐵礦石、焦炭和石灰,都要加進去嗎?”李三枝望著地上堆積如山的原料,開口問道。
“不必。”
李驍搖了搖頭,目光環顧四周,見周遭并無外人,皆是老爺子、李三枝這般親近之人,便輕聲說道。
“爺爺,三叔,用這高爐煉鐵,關鍵在于精準拿捏各種原料的配比,多一分少一毫都不行。”
“咱們開采的這種是赤鐵礦石,含鐵量尚可,燒制時,每一百斤鐵礦石,需搭配三十斤焦炭與十五斤石灰。”
當然,這配比并非一成不變,只是一個大概的范圍。
實際操作中,還得依據鐵礦石的純度靈活調整。
李驍讓老爺子他們多實驗,爭取找到最精準的比例出來。
言罷,李驍親自動手,與李三枝一同將鐵礦石、石灰等原料小心翼翼地填入高爐。
緊接著,點火工序開啟,李三枝站在一旁,雙手握住風箱的拉桿,有節奏地推拉起來,為爐內燃燒源源不斷地輸送氧氣。
不多時,高爐內傳出“滋滋”聲響,那是礦石在高溫下逐漸熔化的信號。
爐內滾滾濃煙裹挾著火星與灰塵,如一條掙脫束縛的巨龍,沖天而起,徑直蔓延至湯谷上空。
濃烈的煙火氣息瞬間彌漫整個湯谷,刺鼻的焦味嗆得人喉嚨發緊,引得周邊飛鳥驚惶失措,撲棱棱地四散逃竄。
五個時辰后,熾熱的鐵水從高爐下方的通道緩緩流淌而出,順著特制的凹槽,流入精心準備的模具之中。
不過片刻,鐵水迅速冷卻,凝結成了堅實的鐵塊。
老爺子與李三枝等人迫不及待地圍攏過來,仔細端詳著新出爐的鐵塊,眼中漸漸浮現出驚嘆之色。
“這鐵塊,似乎與鑌鐵的質量不相上下了。”
李三枝滿臉震驚,聲音微微顫抖地說道。
鑌鐵,也就是烏茲鋼,在這個時代可是最為稀有、堅硬且珍貴的鋼鐵。
此前,李驍雖已通過坩堝煉制出烏茲鋼,無奈操作繁雜,產量極低,難以大規模用于兵器制造。
而此刻,高爐煉制出的鐵塊,與鑌鐵相比,竟也毫不遜色。
鐵塊表面光滑平整,幾無氣孔與瑕疵,在火光的映照下,泛著冷峻而純粹的金屬光澤,質地顯得格外致密。
眾人伸手觸摸,只覺沉甸甸的分量,堅硬程度超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