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東規大河,列郡祁連
1203年初,也就是李驍率領北疆大軍,準備發起第二次東征的時候。
浙江東路安撫使辛棄疾上書宋寧宗,建議趁金國疲弱之機北伐。
而宰相韓侂胄為了鞏固權位,立馬說服皇帝同意了這個計劃,多次派遣皇城司探子和使團,一明一暗,探聽金國和西夏虛實。
使者回報稱金國“赤地千里,斗米萬錢,與韃為仇,且有內變”,徹底堅定了南宋朝堂北伐的決心。
1205年四月,宋廷正式啟動政治動員。
追封岳飛為鄂王,削去秦檜的申王爵位,打擊主和派勢力。
五月,宋寧宗正式下詔北伐金朝,改年號“開禧”,北伐進入公開籌備階段。
1206年四月,宋軍不宣而戰,接連攻克泗州、新息、褒信等地,初戰告捷。
五月,宋寧宗正式頒布伐金詔書,北伐全面爆發。
“開禧北伐……”
李驍輕聲吐出這個詞,仿佛咀嚼一顆甜美的果。
前世記憶翻涌:東路軍被反攻至揚州,中路軍折戟蔡州,最致命的是西路軍,副帥吳曦叛國投金,自封蜀王,將漢中門戶拱手相讓。
金國借勢抽調關中精銳,反將其他兩路宋軍打得全線潰敗。
這場鬧劇般的北伐,終將以南宋朝堂的血雨腥風收場。
想到這些,李驍慢慢的將大虎的信紙折迭起來,沉聲說道:“傳本都命令。”
“宋國探子不必押解回卓羅城,直接將其驅逐出境,返回宋國。”
他在堂中來回踱步,目光掃過旁邊的木質沙盤,上面只有西夏的大致地形,現在已經不夠用了。
金國、宋國的版圖也要囊括進來了。
“金宋相爭越久,北疆越能坐收漁利。”
隨后,他便提筆蘸墨,準備給大虎寫一封書信,讓他依計劃行事。
距歷史上開禧北伐還有三年,此時南宋君臣仍在權衡利弊,而他要做的,是在天平一端悄悄加碼。
……
河東大地上,十幾萬西夏大軍營帳排布如棋盤,青灰麻布帳頂在風中整齊起伏,校場上演武的呼喝聲震天.
乍一看倒也頗有虎狼之師的氣象,但實際上也不過是虛有其表罷了。
大部分都是西夏朝廷從全國緊急征召起來的民夫,只有少部分壓箱底的精銳。
而這支軍隊的統帥,便是樞密使迺令思聰。
即便是打了一輩子仗的他,也不可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將這支大軍訓練成精兵。
所以只是勉強維持住軍隊不散,根本不敢強行與北疆軍交戰。
西夏君臣的目標,已經從收服河西走廊,變成守住黃河防線,防止北疆蠻子威脅到興慶府腹地便可。
所以,迺令思聰率軍抵達河東之后,并沒有率軍渡河,而是就地扎營,防備北疆大軍跨越黃河。
這一日,中軍大帳里,迺令思聰正和一名副將商議軍情。
親兵幢主急匆匆的走了進來:“大帥,河西傳來緊急軍情。”
聽聞這話,迺令思聰猛然間抬起頭來,凝聲說道:“讓探騎進來。”
隨后,一名渾身臟兮兮的探子走了進來,單膝跪地,喘著粗氣說道:“啟稟大帥。”
“河西的蠻子撤軍了!”
中軍帳內頓時死寂,迺令思聰的動作陡然凝滯。
他瞇起眼,鷹鉤鼻下的髭須微微顫動:“說清楚,何時撤的多少兵力”
作為高高在上的樞密使,情緒波動之間,讓探子的心神壓力倍增。
探子抹了把臉上因緊張而滲出的汗水,輕聲說道:“回稟大帥,自昨日卯時起,北疆賊軍分三路開拔。”
“第一鎮騎兵三千人斷后,主力裹挾著河西十余萬百姓,驅趕牲畜不下五萬頭,糧草輜重車綿延三十里!”
他咽了咽唾沫,喉結滾動:“官道上全是牛車輪印,卓羅城如今只剩空殼子,一個人影都看不見了。”
聽到這話,迺令思聰猛地起身,皺著眉頭喝道:“百姓和牲畜全都帶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