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軍兵臨城下,正是報仇雪恨之時,為何要退”
“李將軍此言差矣。”
楊如松說道:“我大金國與夏國乃是盟友,絕不會坐視夏國遭受欺凌。”
“李將軍確定要與大金國不死不休”
“不死不休”
李東江冷笑:“你是說你們金國”
“本將告訴你,我北疆不懼任何戰爭。”
“倒是你們金國,還是先管好自己吧。”
“聽說宋國想要北伐,以報當年靖康之恥哈哈哈哈,同為漢人一脈,我北疆定會支持宋人。”
此話一出,楊如松臉色一變,心中暗道:“該死,這些北疆人又是怎么知道宋國將要北伐”
宋國北伐早已經不是秘密。
從兩年前便開始準備,兵力物資調動都很難完全掩飾。
更何況,宋國朝堂就是個篩子,早就有人給金國通風報信了。
面對宋國即將到來的北伐,金國君臣如臨大敵。
甚至金國皇帝完顏璟更是親自給宋國皇帝寫了國書,語氣婉轉,態度很是謙卑,還主動愿意免除宋國的歲幣,兩國保持永久歡好。
不要以為宋國真的不堪一擊,實際上它一直都對金國保持著強大的武力威懾,是金國的頭等心腹大患。
只是宋國時運不濟,再加上內部總有人在關鍵時刻拖后腿,才總讓北伐功敗垂成。
所以,面對宋國的北伐,金國上下可是拿出了十分的精力應對。
即便是準備武力干預北疆與西夏的戰爭,也只能派遣少部分軍隊,表明態度罷了。
根本不敢在這個時候,抽調大規模軍隊入夏。
本以為宋國北伐的事情能夠瞞過北疆,利用信息差嚇退北疆軍,可是沒有想到此事竟然被北疆軍知道了。
這讓楊如松心中很是沉重,難道那群宋人已經和北疆人取得了聯系
不過,他表面上卻始終如常,不急不緩地說:“李將軍,區區宋國根本不足掛齒。”
“若是你們與夏國死戰,我大金定然會調集大軍入夏,最后吃虧的只會是你們北疆。”
“不過,我大金皇帝有好生之德,不愿見到夏國百姓再受戰亂之苦。”
“愿與夏國斡旋,讓夏國拿出些金銀糧草,以補償北疆的損失。”
“這樣既避免了無謂的傷亡,又能讓北疆得到實惠,何樂而不為”
……
不久后,楊如松走出了大帳,無奈地嘆了一口氣。
回到克夷門的中軍大帳,將談判的內容一五一十地告知了嵬名宏烈,以及代表皇帝而來的中書令。
“一百萬貫錢和一百萬石糧才肯退兵”
性格暴躁的嵬名宏烈聽完,猛地一拍桌子,咬牙切齒道:“他們怎么不去搶”
“簡直是癡心妄想。”
夏國和北疆這幾次戰爭打下來,國力早已凋敝不堪,越打越窮。
之前李純祐用刀子威逼官員貴族們捐輸,也才勉強湊得一百萬貫銅錢。
如今北疆人張口就要一百萬貫,簡直是獅子大開口,也不怕閃了舌頭。
再說糧草,西夏失去河西走廊后,黃河以西包括河湟谷地的人口被劫掠七七八八。
再加上河西之戰中損失了十幾萬青壯,國內勞動力嚴重不足,糧食產量大幅度下降。
若是真能拿出一百萬石糧食,西夏又何必與北疆求和
迺令思聰也不會匆匆撤回興慶府,而是會一鼓作氣拿下涼州了。
總結下來就是,西夏既沒錢也沒糧,根本滿足不了北疆的漫天要價。
楊如松無奈搖頭:“我與李東江爭辯許久,但對方卻是寸步不讓,咬死了一百萬貫錢和一百萬石糧。”
他轉頭看向梁三思:“這些,梁大人都可以作證。”
畢竟此事關乎夏國命運,不可能全權交給金國,所以夏國派遣梁三思作為副使,全程參與了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