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殿內將領們酒酣離去,喧鬧的大殿瞬間安靜下來
李驍命仆婦帶著那兩個女人,先行回房間中等待伺候,目光則是看向了角落里的兩人。
正是李驍的專屬書吏,李書榮與吳立震。
“回大都護,屬下一字不落地記下來了。”李書榮立刻起身躬身,聲音沉穩。
他是金州漢民出身,多年來跟在李驍身邊負責文書謄寫,雖無實權,卻深得李驍信任,連軍中將領見了他也會客氣幾分。
一旁的吳立震也跟著起身,語氣恭敬:“屬下也已記下,尤其是關于北疆政治理念的部分,標注得格外詳細。”
他原名兀里珍,是回鶻人,曾擔任刪樂城郡守的幕僚,暗中投靠北疆后,協助北疆軍火燒李安全的兩萬大軍,立下大功。【見256章】
因在漢地游學多年,他不僅精通漢文化,還改了漢名,若忽略那幾分異域長相,與漢人幾乎毫無差別。
李驍點頭,示意兩人坐下:“你們二人,即刻將今日的對話整理成冊,再結合北疆已推行的‘分田減稅’‘驅胡復漢’等國策,編纂成系統的治國書籍。”
李驍曾琢磨過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其中的一些理念也有借鑒之處。
比如說均田,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主張權歸于一,加強中央集權,加強法制建設。
發展近代工業、交通、金融、醫學、文教等事業。
保護商業貿易,反對“重農抑商”,允許“自由通商”等等。
對北疆來說,都是可以借鑒的。
但有些方面,卻并不適合北疆。
比如說絕對的平均主義,所有的一切都要歸公,用【圣經】來教化百姓等等。
完全不符合北疆的實際情況。
北疆只是要求土地歸公,保護其他私有財產,人都有私心,怎么可能做到絕對平均?
太平天國的步子邁的太大了,太過于理想化。
而北疆,本質上仍是帝制,李驍準備裁汰其中激進部分,保留貼合民生的內容,形成北疆獨有的治國框架。
而這個任務,就交給李書榮和吳立鎮兩人了。
李驍詳細說著一些準備實施或者正在實施的政策內容,李書榮兩人邊寫邊問:“大都護,編纂時是否需側重民生舉措?比如墾荒、水利這些百姓最關心的事。”
“沒錯。”
李驍道:“治國思想既要明確‘驅胡復漢’的大目標,更要寫明跟著北疆能得到的實在好處,讓百姓一看就懂,官員執行也有準頭。”
兩日后,李驍再次將兩人召至帳中。
案上已擺著兩人初步編纂的文稿,李驍翻閱著,不時提出修改意見,又問道:“你們長期接觸文書,對北疆的政策推行與宣傳,有什么看法?”
李書榮思索片刻道:“屬下認為,政策需多派專員下到州縣督查,防止地方官員陽奉陰違。”
“至于宣傳,可多印發告示,張貼在市集顯眼處。”
吳立震則補充道:“大都護,告示雖好,但百姓識字率低,很多人看不懂。”
“屬下覺得,可招募一些能說會道之人,在市集、村寨宣講政策,效果或許更好。”
李驍眼中閃過一絲贊許,將文稿放下:“說得有理。”
“即日起,組建新的司部,名為宣德司,負責宣傳北疆政策、樹立正面形象,類似前朝的宣教組織,但權限更寬,可直接對接各軍與州縣。”
他看向吳立震,語氣篤定:“宣德司參軍一職,由你擔任。”